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展示的应用策略

 

【作者】 黄崇科

【机构】 浙江苍南县金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当前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出现。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师实践探索,许多教师开始尝试课堂展示教学。通过课堂展示,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观点,并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加深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开始大面积应用课堂展示教学,但是由于对课堂展示的认知不够深刻,课堂展示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思考课堂展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展示
  通常来说,课堂展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将外部信息转化为个体认知成果,再通过语言、动作描述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课堂展示,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与尝试,一方面能通过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丰富课堂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也能结合学生表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从多个层次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成为一个“舞台”,故本文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展示的应用情况展开探讨,并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课堂展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展示的应用情况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展示效果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部分教师在课堂展示环节往往只会进行机械、单一的展示训练,对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够重视。新课程标一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课堂展示本身也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但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注重展示的内容,忽略了学生自身展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情况。在错误的教学理解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示往往容易出现卡顿的情况,点到的学生可能对内容已经理解,但是无法组织语言表达观点,这是缺乏展示能力的典型表现。
  从小学数学课堂展示的应用模式来看,许多教师在开展课堂展示互动时并未参与到展示过程中,甚至出现教师随机抽选学生,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情况,且面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跳跃,教师并未进行引导,而是听之任之。小学生由于自身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事物认知能力存在缺陷,在缺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偏差,不仅降低教学效率,同时也影响整体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
  二、课堂展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精选展示内容,丰富展示形式
  课堂展示本身是有一定步骤的,往往是由学生自由思考得到结果之后,再进行成果展示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展示内容,让学生能够把握课堂展示的基本方向。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对展示内容进行把握,结合课程学习的重点做出选择,通常要对知识重点、共同性问题进行展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年、月、日”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要求,由学生制作“活动日历”,并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出来。日历制作本身是一个动手与理论知识结合的过程,体现了不同学生之间的理解模式,选择这一内容进行课堂展示很有必要。不同于传统课堂展示下交流观点的展示形式,实物展示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科学地选择展示内容依赖于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确定展示内容之后再帮助学生以多样化的展示方式呈现学生学习成果,这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反思,大胆提出质疑
  课堂展示的过程是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展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倾听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对存在疑问的内容大胆质疑,让学生在反思和质疑中锻炼思维能力。在倾听之后,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对存在疑虑的部分大胆质疑,通过论证提出自身观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随堂练习的形式展开课堂测验,布置少量练习作为巩固训练的素材。在给学生一定解答时间之后,教师再抽选几位学生回答问题,由于练习答案本身是固定的,但是由于不同学生对公式定理和运算规则理解不足,也会出现不同算法。在学生展示随堂练习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并发表自身观点。在反思与质疑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调动,数学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三)合理地筛选数学教学内容,提供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就要针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合理筛选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将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内容摘选出来,而不是机械地将某种教学方法安置在全部教学内容之中。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方式,将“你知道吗?”这类问题转变为“你是如何知道的?”加强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比如说,在学习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分组学习,主动探究题目中存在的规律。
  (四)合理设计情境问题,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动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这一阶段学生是从具象思维转变为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设置情境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逐渐了解知识,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说,在学习加法运算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数字运算,不仅不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加法运算的方法,还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设定问题时进行情境假设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中秋节妈妈去给家里买月饼,买了三块五仁月饼、两块枣泥月饼、一块芝麻月饼,妈妈一共买了几块月饼?”这种方式就将枯燥的数字运算题变得更加灵活。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展示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对教学工作的有益尝试,课堂展示本身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思路,理解课堂展示的深层次内涵,从学生实际情况着手分析,精选展示内容,丰富展示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大胆提出质疑,帮助学生在课堂展示中树立学习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意义及方法指导的思考与实践[J]. 景菲荣.  学周刊. 2019(35)
  [2]课堂展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 王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8)
  [3]小学数学课堂展示的现状及策略分析[J]. 王守文.  小学教学研究. 2018(24)
  • 【发布时间】2021/4/6 16:59:16
  • 【点击频次】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