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路径
【关键词】 ;
【正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种宏观指导理念,从理念落实到学生,还需要学科作为桥梁。因此,从学科视角出发,解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从数学学科出发,探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的路径。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选择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同,从核心素养走向课程的路径选择也不同。有研究者提出,核心素养作为指导课程发展的一种理念,应被理解为“关键素养”,以渗透的方式融合于课程。这一“渗透”模式所关心的不是素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而是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特点,将核心素养作为各教育阶段、教育领域、各科目均需重点关注和体现的“内核”,渗透于相关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这一模式的提出,给学科层面的课程发展预留了很大的自主空间,有助于突出不同科目的特点。对此观点,笔者比较认同。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选择。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数学学科适合
采用“渗透”模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上的落实主要体现为数学核心素养,而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是对义务教育数学培养目标的诠释,应该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强调个体在不同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对不同的数学领域、不同的数学情境进行学习时都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数学学科不是指传授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也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它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凌驾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利用讲授的方法借助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这种培养方式其实就是渗透。渗透模式并不是破坏各教育阶段、各领域及各科目的基本框架,相反,是以尊重它们的特殊性为前提,仅以渗透的方式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落实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相应学习领域及科目中。因此,渗透模式的出发点不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是各教育阶段、各领域及各学科,通过分析它们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将其融入教学。
(二)数学教学中能够以渗透模式培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遴选
通过前面对渗透模式的简单阐述,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从学科领域的视角出发,建立其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数学教学中可以体现哪些核心素养是由数学学科领域来决定的。从数学学科来看,数学的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抽象保证了数学从现实世界到数学世界,逻辑实现了数学世界内部的完备,与之对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科学精神;二是应用的广泛性与描述的精确性,数学的概念、公式和理论已经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和相关研究之中,使数学成为工具性学科,与之对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会学习;三是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内部的统一性,数学是一个庞大的、多层次的、不断生长的整体,众多数学分支都是在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之对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实践创新。从数学教育来看,这其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是将数学科学转变为数学课程知识,第二个是将数学课程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前者主要靠数学专家与课程开发专家的努力,后者则靠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在将数学课程知识转变为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教育的初衷也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的理性精神,最终能够实现创新思维的提升。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路径
自提倡核心素养以来,学界普遍将其视为“三维目标”的继承,要真正地将核心素养在各学段垂直贯通,除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与之相呼应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的重新调整外,更关键的步骤还是在课程实施环节,通过渗透方式让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下面分别从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出发,探究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把握学科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倡导学生葆有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鼓励并引导学生善于在问题隐蔽处发现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处找寻答案。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还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最终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可以说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飞跃,理性思维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充足的感性思维基础之上,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精神在数学学科上的主要体现。
(二)激发学生有效参与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为目的,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可以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会学习这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改变、怎样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三)基于问题情境的深度探究中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问题的解决可以数学建模过程为载体,数学模型中蕴含着丰富的问题情境,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尝试感受数学模型背后的问题情境,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完善数学模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选择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同,从核心素养走向课程的路径选择也不同。有研究者提出,核心素养作为指导课程发展的一种理念,应被理解为“关键素养”,以渗透的方式融合于课程。这一“渗透”模式所关心的不是素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而是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特点,将核心素养作为各教育阶段、教育领域、各科目均需重点关注和体现的“内核”,渗透于相关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这一模式的提出,给学科层面的课程发展预留了很大的自主空间,有助于突出不同科目的特点。对此观点,笔者比较认同。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选择。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数学学科适合
采用“渗透”模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上的落实主要体现为数学核心素养,而在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是对义务教育数学培养目标的诠释,应该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强调个体在不同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对不同的数学领域、不同的数学情境进行学习时都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数学学科不是指传授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也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它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凌驾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利用讲授的方法借助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这种培养方式其实就是渗透。渗透模式并不是破坏各教育阶段、各领域及各科目的基本框架,相反,是以尊重它们的特殊性为前提,仅以渗透的方式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落实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相应学习领域及科目中。因此,渗透模式的出发点不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是各教育阶段、各领域及各学科,通过分析它们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将其融入教学。
(二)数学教学中能够以渗透模式培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遴选
通过前面对渗透模式的简单阐述,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从学科领域的视角出发,建立其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数学教学中可以体现哪些核心素养是由数学学科领域来决定的。从数学学科来看,数学的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抽象保证了数学从现实世界到数学世界,逻辑实现了数学世界内部的完备,与之对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科学精神;二是应用的广泛性与描述的精确性,数学的概念、公式和理论已经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和相关研究之中,使数学成为工具性学科,与之对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会学习;三是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与内部的统一性,数学是一个庞大的、多层次的、不断生长的整体,众多数学分支都是在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之对应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实践创新。从数学教育来看,这其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是将数学科学转变为数学课程知识,第二个是将数学课程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前者主要靠数学专家与课程开发专家的努力,后者则靠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在将数学课程知识转变为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教育的初衷也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的理性精神,最终能够实现创新思维的提升。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路径
自提倡核心素养以来,学界普遍将其视为“三维目标”的继承,要真正地将核心素养在各学段垂直贯通,除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与之相呼应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的重新调整外,更关键的步骤还是在课程实施环节,通过渗透方式让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下面分别从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出发,探究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把握学科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倡导学生葆有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鼓励并引导学生善于在问题隐蔽处发现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处找寻答案。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还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最终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可以说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飞跃,理性思维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充足的感性思维基础之上,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精神在数学学科上的主要体现。
(二)激发学生有效参与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为目的,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可以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会学习这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改变、怎样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三)基于问题情境的深度探究中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问题的解决可以数学建模过程为载体,数学模型中蕴含着丰富的问题情境,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尝试感受数学模型背后的问题情境,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完善数学模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发布时间】2021/4/6 17:04:06
- 【点击频次】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