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初中生历史学科文本解读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 ;
【正文】 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科学习的效果。不同学科文本呈现方式和解读方法因学科而异。那么,历史学科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学科本质,准确定位学科学法
历史学是建立在史料研究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具有真实性、过去性、不可实验性等特点,其研究的基本材料(即史料)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多样,主要表现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影音史料等。不同的史料类型,其研究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很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因此,老师对历史学科的学科本质、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应作出必要的指导。
首先,要正确认识历史学科本质。何兆武先生在《可能与现实:对历史学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历史学和历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学是我们怎样把这些事情告诉、传达给别人,是传达一种知识。把这种知识传达给别人,不是指历史上所发生的具体的事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历史学科的任务之一是对历史的研究,涉及方法论方面的内容,这决定历史教学必须将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方法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其次,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需要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方法。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学法养成是历史课程四大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自2016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考查方向都围绕学生素养的养成进行确定。而具体的教学实践证明五大素养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个素养的培养都必须建立在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初中生历史文本解读方法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避开历史学法指导的误区,增强指导的有效性
从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看,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存在三大误区:
一是自主预习填空式。在生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引导学生预习,增强探究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各种辅导资料和教师设计的导学案都以填空式为主要方式出现。从预习结果看,学生基本能根据教材完成填空,但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研究所发挥的作用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是这种预习方式对学生能力和思维训练定位低,整个预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找知识点或关键词的状态,忽视对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养成。
二是小组讨论放任式。在生本教育理念影响下,好课的标准从关注教师转移到关注学生,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多,主体地位充分保障,各种自学、对学、群学方式出现,小组讨论成为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意识的常用方式。通过对各种级别赛课和平常听课发现老师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存在诸多问题,如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对有难度的问题缺乏有效指导讨论难以深入、讨论前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讨论过程流于形式,等等。因此,有效的讨论也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准确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有话要说、有惑要解的状态是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
三是复习背诵式。历史作为人文学科,背诵理解是取得成绩的前提。因此,教师检查学生知识过关的方式以检查背诵为主,学生复习的主要方式也以背诵为主,因而文字学科都给学生留下“背多分”的固有印象。但随着课程改革和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命题方式的变革,单纯背诵已经不能适应考试的需要。科学地指导复习也成为了历史学科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学生学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养成取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习惯,以及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在于形成整齐划一的相同模式,但应适合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教学过程三环节中的以上三大误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改进,得出如下体会:
1.预习体现层次性,方法指导渐进式。如对于刚升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可以从填空式预习开始,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点,了解历史学科的概况。在此基础上引入提纲式,用要素法(历史叙述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评价等等)和逻辑法(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偶然性、必然性等)掌握历史课文的基本结构。最后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解决的途径。通过培训,增强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和深入度,使学生能力螺旋式上升。
2.课中教学重在“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课堂是学生能力养成的主要阵地。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如何借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好的问题引导可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主动思考。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层次性,思考方式要有导向性、示范性,使学生能掌握一般方法,为小组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3.跳出难背难考的怪圈。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印象是背的东西多而杂,考试时还不一定有用。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点零散混乱;二是学科素养尚未养成;三是学生文本解读能力较差。基于这种认识,加强学生复习方式指导,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采用主题归纳法(同一主题事件的归纳探究,提炼分析套路)、相关法(相关知识点的归类联系)、对比法(同类问题的横向、纵向联系对比,找出个性特征)等方式强化历史事件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增强记忆的持久性。同时,背与练结合,举一反三,训练学生拓展延伸能力。
三、一科一法,学法指导凸显学科特色
不同学科在要求学生具备基础性、共通性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法,其养成是一个需要专门的培训和指导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历史学科而言,对初中生文本解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重视概念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表达专业度;其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叙述的基本要素,掌握历史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常见历史材料按其呈现形式作文本分类,归纳提炼出不同文本的解读“套路”;最后,引导学生参与试题的设计,从学科的角度思考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从句子分析的角度考虑中心语的问题指向明确度和修饰语的限定范围,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有语云:学习靠积累,记忆靠理解,经验靠反思,熟练靠练习。有效的学法指导是学生学科学习快速入门的保证,学生从模仿始,继而练习、反思,最后创新。重视具有学科特色的文本解读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基,为终身学习助力。
一、正确认识学科本质,准确定位学科学法
历史学是建立在史料研究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具有真实性、过去性、不可实验性等特点,其研究的基本材料(即史料)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多样,主要表现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影音史料等。不同的史料类型,其研究分析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很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因此,老师对历史学科的学科本质、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应作出必要的指导。
首先,要正确认识历史学科本质。何兆武先生在《可能与现实:对历史学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历史学和历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学是我们怎样把这些事情告诉、传达给别人,是传达一种知识。把这种知识传达给别人,不是指历史上所发生的具体的事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历史学科的任务之一是对历史的研究,涉及方法论方面的内容,这决定历史教学必须将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方法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其次,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需要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文本解读方法。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学法养成是历史课程四大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自2016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考查方向都围绕学生素养的养成进行确定。而具体的教学实践证明五大素养中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个素养的培养都必须建立在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初中生历史文本解读方法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避开历史学法指导的误区,增强指导的有效性
从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看,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存在三大误区:
一是自主预习填空式。在生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为引导学生预习,增强探究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各种辅导资料和教师设计的导学案都以填空式为主要方式出现。从预习结果看,学生基本能根据教材完成填空,但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研究所发挥的作用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是这种预习方式对学生能力和思维训练定位低,整个预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找知识点或关键词的状态,忽视对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的培养,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养成。
二是小组讨论放任式。在生本教育理念影响下,好课的标准从关注教师转移到关注学生,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多,主体地位充分保障,各种自学、对学、群学方式出现,小组讨论成为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意识的常用方式。通过对各种级别赛课和平常听课发现老师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存在诸多问题,如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对有难度的问题缺乏有效指导讨论难以深入、讨论前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讨论过程流于形式,等等。因此,有效的讨论也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准确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有话要说、有惑要解的状态是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
三是复习背诵式。历史作为人文学科,背诵理解是取得成绩的前提。因此,教师检查学生知识过关的方式以检查背诵为主,学生复习的主要方式也以背诵为主,因而文字学科都给学生留下“背多分”的固有印象。但随着课程改革和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命题方式的变革,单纯背诵已经不能适应考试的需要。科学地指导复习也成为了历史学科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学生学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养成取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习惯,以及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在于形成整齐划一的相同模式,但应适合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教学过程三环节中的以上三大误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改进,得出如下体会:
1.预习体现层次性,方法指导渐进式。如对于刚升入初中初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可以从填空式预习开始,引导学生找出关键信息点,了解历史学科的概况。在此基础上引入提纲式,用要素法(历史叙述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评价等等)和逻辑法(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偶然性、必然性等)掌握历史课文的基本结构。最后可以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解决的途径。通过培训,增强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和深入度,使学生能力螺旋式上升。
2.课中教学重在“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课堂是学生能力养成的主要阵地。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如何借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好的问题引导可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主动思考。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层次性,思考方式要有导向性、示范性,使学生能掌握一般方法,为小组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3.跳出难背难考的怪圈。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印象是背的东西多而杂,考试时还不一定有用。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乏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点零散混乱;二是学科素养尚未养成;三是学生文本解读能力较差。基于这种认识,加强学生复习方式指导,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采用主题归纳法(同一主题事件的归纳探究,提炼分析套路)、相关法(相关知识点的归类联系)、对比法(同类问题的横向、纵向联系对比,找出个性特征)等方式强化历史事件之间的连接点,从而增强记忆的持久性。同时,背与练结合,举一反三,训练学生拓展延伸能力。
三、一科一法,学法指导凸显学科特色
不同学科在要求学生具备基础性、共通性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法,其养成是一个需要专门的培训和指导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历史学科而言,对初中生文本解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重视概念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表达专业度;其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叙述的基本要素,掌握历史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常见历史材料按其呈现形式作文本分类,归纳提炼出不同文本的解读“套路”;最后,引导学生参与试题的设计,从学科的角度思考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从句子分析的角度考虑中心语的问题指向明确度和修饰语的限定范围,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有语云:学习靠积累,记忆靠理解,经验靠反思,熟练靠练习。有效的学法指导是学生学科学习快速入门的保证,学生从模仿始,继而练习、反思,最后创新。重视具有学科特色的文本解读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基,为终身学习助力。
- 【发布时间】2021/4/6 17:06:39
- 【点击频次】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