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杨 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崇文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确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朗读是一个将文字用语言形式进行转换和表达的过程,需要朗读者充分调动眼睛、嘴巴、耳朵和大脑等各部分机能共同运作,在朗读的时候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并适当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各种朗读技巧完成语言艺术的深度加工。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基本技能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养成时期,在此阶段重视语文朗读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人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设置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可以融入文章的意境中,这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小学教学不能只期盼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来取得好成绩,当学生可以自己融入意境中时,学习成绩自然会提升。课堂的氛围对于小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出合适的氛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学习的状态。老师也可以在学生进行朗读之前,先对学生朗读一遍,使学生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进行朗读,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艺术 
  学生在朗读这一过程不应只是完成朗读任务,而是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文章,掌握作者情感,并通过这一行为掌握朗读艺术。为使学生掌握朗读艺术,教师要加强朗读指导。例如阅读文章时要求学生精准发音,对文章中每一个词语的含义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理解,从而掌握文章的大意,领悟文章中的高尚品质以及高远境界,通过阅读把握作品的基调。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用多种朗读方式,例如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并作出明确的朗读要求,对学生的发音和情感进行纠正、引导,学生可在这一过程中,对阅读进行一定的设计,例如运用适当的体态语言,或是通过媒体辅助手段提升朗诵水平。
  三、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读出乐趣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变化朗读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避免朗读过程的枯燥乏味,让朗读成为教学中的精彩环节。1.示范朗读,激发感悟。 教师要示范,得先有范儿,所以研读教材是必须的功课,在准确把握课文节奏和感情的基础上,把自己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融入朗读中, 让学生从语音语调中得到朗读的启发,从而达到朗读指导的目的。2.比较朗读,强化感悟。 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增、 减词比较和换词比较让学生明白原句的好处和学习表达方式,增强语感。如《触摸春天》中“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让学生去掉“慢慢地”和“极其准确地”与原句对比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安静创造的奇迹。3.边读边思,加深感悟。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寻找答案和体会感情,这样学生朗读有目的,有兴趣。 如教学《触摸春天》,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你看出了安静是怎样的孩子?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边读边画出安静创造奇迹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汇报交流后学生体会到了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从而绘声绘色地朗读,从孩子们的朗读我听出了孩子们被安静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
  四、创设情境,加快感悟
  有些课文比较深奥,设置适当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经验,唤起学生情绪和内心想法,真正走进教材。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学生联系实际体会亲人去世的心情,再让学生配乐朗读,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动情的朗读让孩子们流下了眼泪,更坚定了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信念。5.个性朗读,读出感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读是个性化行为。 学生具有差异性,朗读的效果自然不同,以鼓励为主,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由发挥,读出自己的特色,读出自己的感悟。同时,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作为我们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 语文只有被用起来才能活下去,要用起来就必须表达出来,表达的第一步就是朗读,让朗读激发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兴趣; 让朗读促进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字魅力的感悟;让朗读增强学生对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能力;让语文中的精华随着琅琅读书声流芳百世。
  五、优化课堂朗读评价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优化朗读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在传统的朗读教学中,无论学生读得怎么样,教师都不是很重视对学生的表扬,都是简单的一句“读得不错。”就结束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定要细化朗读评价,将朗读评价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激励性评价以及艺术性评价。所谓的激励性评价主要是针对朗读水平一般甚至比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朗读得不太好,但是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以鼓励为主,结合学生以往的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些正面积极的表扬,并且在表扬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朗读的注意要点以及提升建议,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鼓励学生的过程中可以用“声音清晰宏亮”“吐词清晰准确”等来表扬学生,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而艺术性评价则通常是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情感以及内涵进行评价,艺术性评价通常是针对一些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并不直接评价学生的朗读状况,而是通过对课外的朗读给学生一些反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无论是哪一种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要注意评价的内容以及形式,不能够随意乱用评价,一定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合理以及适度。
  综上所述,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针对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及时探索和采用有效的策略,为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开展朗读阅读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结构,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初衷。
  • 【发布时间】2021/4/6 17:06:54
  • 【点击频次】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