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合理的课堂导入能对提高课堂效率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其更愿意将全部精力投身于学习中来。作为数学教师,精心策划导入环节,对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教学:指导简析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艺术,一个精彩的数学新课导入,既可让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那么数学新课又如何更好地导入呢?我有几点教学体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学生都说:“不方便。”接下来教师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也就能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也就能够很快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实践操作导入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并做好记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发现各自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四、制造悬念,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出示这样一个题:小明今年8岁,过了8个生日,可小华也是8岁,他只过了2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我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五、设计游戏比赛导入新课
游戏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所以有些新课的导入可以用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孩子们玩的天性,将枯燥的数学融入游戏中,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爱上数学。
六、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师在开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这种导入方法比较适合高段的学生。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课,一上课老师写两个很大的数,比如32000000、1300000000.然后老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学好这种数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七、设置悬念,问题导入
学生天生好奇心强, 对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总喜欢多问“为什么”,且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导入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诱发性问题引起悬念,目的是刺激学生求知,进而为导入新课服务。 例如,在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师:将一个梨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呢? 生:一人一半。
师:用数字符号表示“一半”,如何表示呢?
学生一时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 此时, 他们也就进入到“欲求不能”“自我需求”的状态中。教师此时可趁机板书:分数的意义。
如此导入就能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 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高,本节课在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外,也能使学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富有积极的思维活动。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远不只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设计,都要根据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教学:指导简析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艺术,一个精彩的数学新课导入,既可让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那么数学新课又如何更好地导入呢?我有几点教学体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学生都说:“不方便。”接下来教师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也就能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也就能够很快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实践操作导入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并做好记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发现各自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四、制造悬念,激发探究欲望
教师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出示这样一个题:小明今年8岁,过了8个生日,可小华也是8岁,他只过了2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我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五、设计游戏比赛导入新课
游戏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所以有些新课的导入可以用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孩子们玩的天性,将枯燥的数学融入游戏中,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爱上数学。
六、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师在开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这种导入方法比较适合高段的学生。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课,一上课老师写两个很大的数,比如32000000、1300000000.然后老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学好这种数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七、设置悬念,问题导入
学生天生好奇心强, 对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总喜欢多问“为什么”,且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导入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诱发性问题引起悬念,目的是刺激学生求知,进而为导入新课服务。 例如,在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师:将一个梨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呢? 生:一人一半。
师:用数字符号表示“一半”,如何表示呢?
学生一时很难回答出这个问题, 此时, 他们也就进入到“欲求不能”“自我需求”的状态中。教师此时可趁机板书:分数的意义。
如此导入就能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 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高,本节课在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外,也能使学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富有积极的思维活动。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远不只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设计,都要根据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1/4/6 17:10:14
- 【点击频次】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