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作者】 柏小华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响水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之效提升而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创新策略,在分层设定有梯度的学习目标基础上,采取生活化策略施教,选择开放式的课堂训练,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一直在探策觅略。我们知道,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强调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学科,在脱离生活之后渐渐走上了抽象性强、逻辑性明显的道路。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将他们形象性思维学习需要有扼制作用。而新课程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可以说为小学数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南,要求一线教师们要结合生活现实展开有效性教学,让学生人人获得进步且满足他们学习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人们选择有效教学策略提供了过多的选择余地。但如何才能使策略的有效性变成教学的有效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我任教的小学数学这块“自留田”进行了创新实践探索。
  一、分层设定有梯度的学习目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该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即数学现实,让学生体验到将数学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并使用教材上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我们知道,不论是数学实际问题还是教材上的概念、原理等都是非常抽象的,不同学生对此的理解因个体差异的存在而表现为不同结果。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处理成“一刀切”,那种“齐步走”的做法在“班级授课制”中早已证实不能使“人人获得良好数学教育”成为现实。因此,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就要我们要分层设定有梯度的学习目标,让坐在同一个教室中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而各自在自有学力上进行“跳一跳”,这才是我们尊重差异和因材施教的最好做法。实践中,为了便于开展有实效,我们可将班上学生大抵上分三个层次,即优、中、差,分别对应三个在难度上有梯度层次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对号入座”而在学习中进行达成。这样的实施不仅能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能因难度过大的题目而伤了仅有的学习信心,同时又能满足成绩优秀的学生思维拓展而需要的难度较大的题型训练。实现各学力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在现有基础上跨进一步而获得成功体验。
  二、采取生活化策略施教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应受新课标指导而实施——数学课程不仅应考虑数学本身的特征,而且应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并应从学生当前的生活经历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施教时应采取生活化策略,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生活经验与数学问题本结合的题型中学与用,从而在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感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教学中,在开课之际,教师为了让学生生活经验被唤醒,就这样进行情境引导,老师问学生:“你在家喝过酒吗?你知道酒有酒精浓度这一说法吗?几个男同学很快就抢着回答说,我见过52度的酒,喝过45度的。一个女生说她喝了11度的啤酒。在抽了一一些学生回答后,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此时,我用多媒体呈现出一些酒,并将其说明书中的酒精度的字样通过多媒体的放大镜功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酒精标识。这样教学,学生从酒精含量这一生活现象,很快就知道了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价值感不待教师讲解,他们在心中也对百分数存有了“要学”之需,主体性自然增强而成为与教师互动对话的积极者。
  三、选择开放式的课堂训练
  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学习,不是传统做法上的“题海战术”思想指导下的反复做和不断练。而是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在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中的创新思维性,能引发学生对此进行积极思考。而要达到这种效果的除了数学中的实验题目外,那就是开放性的学习内容。这种内容由于是基于学生现有基础而设计的,有适当拔高而带来的挑战性,所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他们带入到“我要实践”中。例如,在学习了四则运算之后,我们可以课堂上进行这样的开放性内容以让学生灵活地进行数学实践。巧妙地填写“+、-、×、÷、()”以使下面的等式成立生效。①44 4 4 4 =1;②44 4 4 =2;③44 4 4 =5;④44 4 4 = 15。这样的题型开放性强,学生在条件开放和结论不确定的前提下自然有信心地参与其中。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而又充满竞争的学习环境。它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自主性和创新性,获得思维的创新训练。
  四、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则使之成为衡量课堂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我们知道,而知识与技能都是学生习得的结果,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教之效应由学生的学之效来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使他们主体性和自主意识无限度地放大,让他们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参与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学生既是课堂效果评估的主体也是客体,他们有自我评价的权利和需要,同时又担当着对同学、对教师的行为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能很好地开展,因为小学生“爱说别人”这一年龄特征可以在此得到满足。当然,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把学生引导在对别人学习效果、态度、方法、情感方面上来,让学生在自评、他评、教师评、同桌评中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总之,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要走上有效教学道路,就必须在学生主体性充分释放这一特征目标上努力,让学生与教师达到有效互动要求而共建高效课堂,实现学之效快速提升而彰显教师教之效得到预期实现,由此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数学教育这一愿望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孙文倩,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2010年。
  • 【发布时间】2021/4/6 17:17:26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