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诗意”的阅读——让艺术审美走进语文阅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使艺术与文学和谐地融为一体,既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热情,也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以达到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审美情趣;抓住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闰的意境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
谈到美,提到艺术,人们容易想到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天鹅湖的舞步”、“贝多芬的激昂”等等。是的,这些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都使人迷情其中,欣然忘忧的永恒魅力。但文学作品呢?毋庸置疑,它也是艺术的一种。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它的美却被人们忽视了,遗忘了,阅读往往以“割裂为美”。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系统中最具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的环节。发掘阅读对象的艺术美,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应该是阅读教学中孜孜以求的境界。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乐在其中”,流连怡情于课堂,才是施教的成功所在。要达到这种境界,艺术审美就应该是阅读教学中一以贯之的原则,也是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激发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阅读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比如《米络斯的维纳斯》,先让同学们结合图片欣赏,从而感受米络斯的美——“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在体味的基础上引导“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从而把握美的本质,美的惊人调。即杨贵妃高贵但却不能用“典雅”来形容。最后落实到作者的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学生置疑、理解。在欣赏中完成结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学生的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例如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体味《归去来兮辞》中的那份怡然自然,那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诗意;品味“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惠风和畅”的惬意。难乎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二、抓住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闰的意境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语文阅读中抓信优美的语言,在领略其语言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花淀》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情节不离奇,不曲折,但让人依然喜爱。就在于文章意境的诗化纯美。文中的句子“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将女人编席的劳动场面写的多美呵,诗化了,唯美了。语言中介使得学生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生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在阅读活动中,一方面抓住精彩传神的关键语句,把学生引进它所显示的优美境界,使他们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抓住令人迷醉的意象、情景,领悟文章中高超的语言、技巧,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阅读中不坚持整体关照,只注重树木而不见森林,将使学生厌倦。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说“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如《鸿门宴》,结合楚汉之争,结合霸王别姬,结合《乌江自刎》,项羽的形象就被突显出来。那份英雄的末路也就体味出来,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学生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审美情趣
传说、故事、绘画、音乐、雕像——这些都可以成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构筑的世界,领悟文章的艺术真谛。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中就有“三境”之说,即物境、情境、意境。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意境地体验即诗意的阅读。
我们的语文课实质上应该是一精神漫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说“让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受取它们的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真善美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因此,审美阅读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诚如“一个人手里抓住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邪恶与真正的美是水火不容的,强化审美意识,并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楠楠.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现代交际,2018(22):171-172.
[2]袁晓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8(30):61-62.
[3]王晓珊.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9(1).
关键词:激发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审美情趣;抓住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闰的意境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
谈到美,提到艺术,人们容易想到的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天鹅湖的舞步”、“贝多芬的激昂”等等。是的,这些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都使人迷情其中,欣然忘忧的永恒魅力。但文学作品呢?毋庸置疑,它也是艺术的一种。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它的美却被人们忽视了,遗忘了,阅读往往以“割裂为美”。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系统中最具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的环节。发掘阅读对象的艺术美,引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应该是阅读教学中孜孜以求的境界。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乐在其中”,流连怡情于课堂,才是施教的成功所在。要达到这种境界,艺术审美就应该是阅读教学中一以贯之的原则,也是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激发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阅读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比如《米络斯的维纳斯》,先让同学们结合图片欣赏,从而感受米络斯的美——“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在体味的基础上引导“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从而把握美的本质,美的惊人调。即杨贵妃高贵但却不能用“典雅”来形容。最后落实到作者的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学生置疑、理解。在欣赏中完成结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学生的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例如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体味《归去来兮辞》中的那份怡然自然,那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诗意;品味“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惠风和畅”的惬意。难乎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二、抓住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闰的意境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语文阅读中抓信优美的语言,在领略其语言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花淀》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情节不离奇,不曲折,但让人依然喜爱。就在于文章意境的诗化纯美。文中的句子“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将女人编席的劳动场面写的多美呵,诗化了,唯美了。语言中介使得学生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生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在阅读活动中,一方面抓住精彩传神的关键语句,把学生引进它所显示的优美境界,使他们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抓住令人迷醉的意象、情景,领悟文章中高超的语言、技巧,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在阅读中不坚持整体关照,只注重树木而不见森林,将使学生厌倦。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说“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如《鸿门宴》,结合楚汉之争,结合霸王别姬,结合《乌江自刎》,项羽的形象就被突显出来。那份英雄的末路也就体味出来,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学生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审美情趣
传说、故事、绘画、音乐、雕像——这些都可以成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构筑的世界,领悟文章的艺术真谛。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中就有“三境”之说,即物境、情境、意境。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意境地体验即诗意的阅读。
我们的语文课实质上应该是一精神漫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说“让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受取它们的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真善美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因此,审美阅读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诚如“一个人手里抓住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邪恶与真正的美是水火不容的,强化审美意识,并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楠楠.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现代交际,2018(22):171-172.
[2]袁晓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8(30):61-62.
[3]王晓珊.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9(1).
- 【发布时间】2021/4/6 17:17:38
- 【点击频次】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