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抓好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工作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以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学习缺陷分析及其教学对策解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现状为主要依据,从进一步了解学生,提高学生非认知因素、进行针对性复习教学,推动学生整体提升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效果,为学生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总复习;基础;计算能力;应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最后的总复习,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对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的一个总结,是对数学知识的再升华,也是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做好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点,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成绩和素养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结合多年任教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是如何抓好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注意力高度集中是高效课堂的必要保证,只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 才会有高效课堂的出现。一节高效的数学课,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点拨与评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听课的状态, 平时听课不认真的学生, 教师要更多地予以注意, 对他们多关注。虽然有些学生坐得非常端正,但是眼神游离,明显是脱离了课堂, 所以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改变教法、吃透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让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思维习惯,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用生动的例题启发学生,及时表扬学习专注力比较高的同学,通过训练,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
二、注重基础概念的系统化
教师要积极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知识脉络化和系统化。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
学生在解题时遇到难点,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不到位,理解得不透彻,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学习时,学习的知识都是相对独立的、零散的,没有和相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也没有形成知识完整的结构和脉络。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对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找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比如:“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乱,复习时宜从数的分类、数的读写、性质特点、大小比较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再找到相关的题型进行练习,特别是要加强学生易错题的练习,学生通过梳理,对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数”理解到位,而且还会加深其他相关知识的理解,为数学其他方面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 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生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口诀的练习,这是所有口算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来开展训练,比如听算、口答、竞赛等多种形式,在保证正确的基础上提高口算速度。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基础, 口算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 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在计算能力中,口算是基础,笔算是重点。笔算能力在学生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让学生理解算理,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形成计算能力最重要的条件。并且要学会使用简便算法,理解简便计算的性质,掌握计算的技巧, 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在具体的计算中寻求最简单直接的计算方法, 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2. 加强对出错率较高部分的练习。比如分数的加减计算中,经常有学生计算法则正确,但是在通分的时候找不到正确的公分母,造成计算出现错误;在分数乘除的计算中,学生在约分的环节经常出现错误,找不到公因数,或经常出现最后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现象,这些出错率较高的原因是练习量不够,学生对公倍数或公因数的运用不够熟练而导致错误频出。再比如在小数乘法时,学生经常计算对了,但小数点的位数却数错了,或者是有的学生根本就忘了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在除数是小数的情况下,学生在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却没有变化, 从而造成了错误。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对出错率较高内容的专项练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能。
3. 背熟常用的计算数据,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把常用的一些计算数据背下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就会省时省力,比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能够帮助学生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比如:2 5×4=100, 125×8=1000, 15×4=60, 12×5=60等一些比较常用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学生在熟练掌握并且牢记后,就会转化成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计算能力形成后,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保证做题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对学生而言,解决问题是一个难点,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大脑一片空白,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 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现在有些同学心理比较脆弱,遇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恐慌,有些明明会做的题,一到考试或到黑板上做时就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同学怕不能正确解题而被其他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导致紧张慌乱不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情况,更不能正确解题。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营造积极轻松的氛围,教育学生遇到问题时要正视问题,并通过自己主动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二) 归类整理,分类讲解
小学数学中问题的解决有明显的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和规律, 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纳,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关键点,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分类整理讲解练习,学生比较容易掌握题目的特点和类型,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将分数类型的应用题分为简单、稍复杂和复杂几个类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就归为简单类型;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分之几的问题, 就归为稍复杂类型;和倍问题、工程问题等综合性的问题,就归为复杂类型。通过分类, 我们可以发现, 简单类型的题又可以分为几类, 有单位“1”已知的, 还有单位“1”未知的,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是相同的, 只要找到单位“1”, 数量关系都是相同的,然后弄明白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已知的直接列式计算,未知的列方程计算。通过对比找到每一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 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回顾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只是凭感觉做题,平时会做的题到综合练习的时候就混乱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回顾和总结,只是照葫芦画瓢,没有总结解题的方法,从而不能举一反三,其实,这样不等于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而不是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 学习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总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简单的练习,而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架构,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升华。
参考文献:
[1]创异、创意、创益:提升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以“数与代数”总复习为例[J]. 于桂琴. 华夏教师. 2019(02)
[2]如何做好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总复习[J]. 李增欣,张娟. 华夏教师. 2018(25)
[3]自主 突破 释放——“自主命题”在六年级数学复习中的应用探究[J]. 程卫.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16)
关键词:小学数学;总复习;基础;计算能力;应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最后的总复习,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对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的一个总结,是对数学知识的再升华,也是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做好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点,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成绩和素养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结合多年任教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是如何抓好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注意力高度集中是高效课堂的必要保证,只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 才会有高效课堂的出现。一节高效的数学课,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点拨与评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听课的状态, 平时听课不认真的学生, 教师要更多地予以注意, 对他们多关注。虽然有些学生坐得非常端正,但是眼神游离,明显是脱离了课堂, 所以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改变教法、吃透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让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思维习惯,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用生动的例题启发学生,及时表扬学习专注力比较高的同学,通过训练,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
二、注重基础概念的系统化
教师要积极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知识脉络化和系统化。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
学生在解题时遇到难点,不知道如何去解决,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不到位,理解得不透彻,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由于学生在学习时,学习的知识都是相对独立的、零散的,没有和相关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也没有形成知识完整的结构和脉络。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对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找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比如:“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乱,复习时宜从数的分类、数的读写、性质特点、大小比较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再找到相关的题型进行练习,特别是要加强学生易错题的练习,学生通过梳理,对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数”理解到位,而且还会加深其他相关知识的理解,为数学其他方面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 要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生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口诀的练习,这是所有口算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来开展训练,比如听算、口答、竞赛等多种形式,在保证正确的基础上提高口算速度。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基础, 口算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 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在计算能力中,口算是基础,笔算是重点。笔算能力在学生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让学生理解算理,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形成计算能力最重要的条件。并且要学会使用简便算法,理解简便计算的性质,掌握计算的技巧, 通过对算理的理解和运用,在具体的计算中寻求最简单直接的计算方法, 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2. 加强对出错率较高部分的练习。比如分数的加减计算中,经常有学生计算法则正确,但是在通分的时候找不到正确的公分母,造成计算出现错误;在分数乘除的计算中,学生在约分的环节经常出现错误,找不到公因数,或经常出现最后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的现象,这些出错率较高的原因是练习量不够,学生对公倍数或公因数的运用不够熟练而导致错误频出。再比如在小数乘法时,学生经常计算对了,但小数点的位数却数错了,或者是有的学生根本就忘了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在除数是小数的情况下,学生在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却没有变化, 从而造成了错误。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对出错率较高内容的专项练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能。
3. 背熟常用的计算数据,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把常用的一些计算数据背下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就会省时省力,比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能够帮助学生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比如:2 5×4=100, 125×8=1000, 15×4=60, 12×5=60等一些比较常用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学生在熟练掌握并且牢记后,就会转化成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计算能力形成后,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保证做题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对学生而言,解决问题是一个难点,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大脑一片空白,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 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现在有些同学心理比较脆弱,遇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恐慌,有些明明会做的题,一到考试或到黑板上做时就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同学怕不能正确解题而被其他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导致紧张慌乱不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情况,更不能正确解题。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营造积极轻松的氛围,教育学生遇到问题时要正视问题,并通过自己主动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二) 归类整理,分类讲解
小学数学中问题的解决有明显的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和规律, 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分类和归纳,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关键点,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分类整理讲解练习,学生比较容易掌握题目的特点和类型,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将分数类型的应用题分为简单、稍复杂和复杂几个类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就归为简单类型;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几分之几的问题, 就归为稍复杂类型;和倍问题、工程问题等综合性的问题,就归为复杂类型。通过分类, 我们可以发现, 简单类型的题又可以分为几类, 有单位“1”已知的, 还有单位“1”未知的,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是相同的, 只要找到单位“1”, 数量关系都是相同的,然后弄明白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已知的直接列式计算,未知的列方程计算。通过对比找到每一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 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回顾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只是凭感觉做题,平时会做的题到综合练习的时候就混乱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回顾和总结,只是照葫芦画瓢,没有总结解题的方法,从而不能举一反三,其实,这样不等于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而不是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 学习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总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简单的练习,而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架构,是对所学知识的再升华。
参考文献:
[1]创异、创意、创益:提升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以“数与代数”总复习为例[J]. 于桂琴. 华夏教师. 2019(02)
[2]如何做好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总复习[J]. 李增欣,张娟. 华夏教师. 2018(25)
[3]自主 突破 释放——“自主命题”在六年级数学复习中的应用探究[J]. 程卫.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16)
- 【发布时间】2021/4/6 17:19:59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