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历史课如果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关键词: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
现代心理学对于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很大因素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引导,通过激发兴趣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其面临的关键问题。大多数教师通常会采用新奇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多媒体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以更加丰富多样化的音乐、视频、史料和图片等方式导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应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史料,对视频和音乐的选择也应该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讲解《全民族抗战》一课时,就可以以《小兵张嘎》的片头曲为例,再提问歌词中描述了怎样的事情,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之后再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复习导入法
在平时的上课导入中,我大多数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我在讲授《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秦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秦始皇认为有了这些措施,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节课内容的目的,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的兴趣,而且把秦朝的灭亡与所采取的措施紧密联系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设置悬念导入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
通过设置悬念,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设置图像导入法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被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能联系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结合,又能抓住学生心理,达到较好效果。
五、谈话导入法
上课开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两种:
1.电影谈话法
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通过电影《林则徐》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以加强教学效果。
2.概括谈话法
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如上“贞观之治”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人们就会想起秦王李世民,诗人李白、杜甫,女皇武则天,杨贵妃、安史之乱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回唐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六、歌曲诗词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利用学生熟识的歌曲或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先介绍:“在红军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长征》。”然后我就和学生们一起齐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由此导入新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又如:在讲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歌曲《七子之歌——澳门》。通过聆听歌曲,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走入历史。
总之,导入语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是课堂气氛的调和剂。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登堂入室。讲究课堂导入技巧,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掌握知识,享受学习,达到“先声夺人,出奇制胜”的效果。
关键词: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
现代心理学对于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很大因素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引导,通过激发兴趣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其面临的关键问题。大多数教师通常会采用新奇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多媒体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以更加丰富多样化的音乐、视频、史料和图片等方式导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应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史料,对视频和音乐的选择也应该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讲解《全民族抗战》一课时,就可以以《小兵张嘎》的片头曲为例,再提问歌词中描述了怎样的事情,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之后再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复习导入法
在平时的上课导入中,我大多数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我在讲授《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秦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秦始皇认为有了这些措施,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节课内容的目的,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的兴趣,而且把秦朝的灭亡与所采取的措施紧密联系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设置悬念导入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
通过设置悬念,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设置图像导入法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被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能联系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结合,又能抓住学生心理,达到较好效果。
五、谈话导入法
上课开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两种:
1.电影谈话法
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通过电影《林则徐》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以加强教学效果。
2.概括谈话法
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如上“贞观之治”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人们就会想起秦王李世民,诗人李白、杜甫,女皇武则天,杨贵妃、安史之乱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回唐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六、歌曲诗词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利用学生熟识的歌曲或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先介绍:“在红军长征结束后,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长征》。”然后我就和学生们一起齐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由此导入新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又如:在讲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歌曲《七子之歌——澳门》。通过聆听歌曲,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走入历史。
总之,导入语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是课堂气氛的调和剂。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登堂入室。讲究课堂导入技巧,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掌握知识,享受学习,达到“先声夺人,出奇制胜”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21/4/6 17:21:45
- 【点击频次】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