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对于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需要创新教学策略,来提高其有效性,以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提高中扬起写作自信。实践中,我们可要用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用激励赏识培养学生写作热情,用良好的习惯促使学生写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能力;培养;有效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中担当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有效平台。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正是这样重要的平台却并不被看好,相反,他们”“谈文色变”产生了怕写畏惧,很多学生没有作文信心。如果改变现状,让学生再回到“我想写”的轨道上来,就成为我们作业的一个首要目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必须从兴趣入手,创新策略以践之,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他们作文能力。
一、搭建活动平台,加强学生起步作文兴趣培养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的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失去兴趣,再好的训练也是枉然。因此,三年级习作教学应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怎样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呢?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将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存储于心,并外化成有趣的活动、有味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或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表达,不知不觉地接受表达训练。如教学《记一次有趣活动》这个作文时,刚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今天是习作课,而是带着学生出了教室,来到学校操场上,我说想和同学们玩故乡鹰抓小鸡的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我说我想让同学们当一回“摄像机”,记录下游戏中的精彩画面,游戏后讲给老师听。学生开始了有趣的游戏,又注意观察了活动的过程,游戏结束后,学生争先恐后的要将看到的讲给我听,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此次习作。
二、运用激励评价,增强学生“我要写作”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对学生习作,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一定要慎重对待,我们既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更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一段通顺的句子,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一个没有错误的标点符号等,给学生鼓励。即采取激励赏识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文的进步,从而扬起写作信心。现目前,很多学生谈文色变,说写畏惧,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评价过高,让一些作文能力欠佳学生看不到自身进步。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激励赏识评价,尽可能地捕捉学生闪光点,激励他们每一次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可见,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么大,又特别是好表扬的小学生,更需要我们表扬激励。
三、加强习惯培养,提升学生作文实践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受益一生,写作习惯更是如此。三年级习作教学,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使习惯成为内驱,成为学生“我要写”的动力源泉。
(一)培养学生乐于积累的习惯。广积才能薄发。积累是写作素材的来源,没有积累的词句、语言、事件、情感,写作时就会有“无话可说”的尴尬。因此,培养学生乐于积累的习惯,是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荒”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应做到:一是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学习积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也较强,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教材。我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二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习作是生活的反映,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何谈写作?学生的现实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写作时还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根本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没有触动学生的情感,学生没有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予学生发现生活美的眼睛,使其丰富多彩的生活能涌入到习作中来。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
(二)培养学生整理语言的习惯。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两码事,中间还需要不断转换。实践证明,实现这种转换的重要方法是帮助学生不断对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即将平时积累的零散的语言信息纳入到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去。进入了一定的语言结构,学生在表达时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积累的语言信息。整理语言一旦形成习惯,学生的表达就会如虎添翼。在习作指导课中要坚持帮助学生学会整理语言,定期安排时间帮助学生整理语言,并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整理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习惯。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培养学生自能改文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增加文采。而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根本就没有修改意识,在他们心中,写和改是两个人的事,他负责写,老师负责改,象其他作业一样。因此,在起步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意识,扭转他们错误认识,让学生主动写文,更要主动改文。
总之,作文能力的大小是语言素养厚积薄发在输出时的强弱反映而表现出来的结果。多年教学告诉我们有效的作文教学应从低年级抓起,各年级务实,踏实前行,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抓实,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只有这样教学,我们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否则,永远都会在“谈文色变”的怕写之中。
参考文献:
[1]李一平,浅议小学的作文教学的有效实施[J].新课程,2019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能力;培养;有效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中担当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有效平台。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正是这样重要的平台却并不被看好,相反,他们”“谈文色变”产生了怕写畏惧,很多学生没有作文信心。如果改变现状,让学生再回到“我想写”的轨道上来,就成为我们作业的一个首要目标。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必须从兴趣入手,创新策略以践之,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他们作文能力。
一、搭建活动平台,加强学生起步作文兴趣培养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的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失去兴趣,再好的训练也是枉然。因此,三年级习作教学应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怎样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呢?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将习作训练的目标、要求存储于心,并外化成有趣的活动、有味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或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表达,不知不觉地接受表达训练。如教学《记一次有趣活动》这个作文时,刚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今天是习作课,而是带着学生出了教室,来到学校操场上,我说想和同学们玩故乡鹰抓小鸡的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我说我想让同学们当一回“摄像机”,记录下游戏中的精彩画面,游戏后讲给老师听。学生开始了有趣的游戏,又注意观察了活动的过程,游戏结束后,学生争先恐后的要将看到的讲给我听,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此次习作。
二、运用激励评价,增强学生“我要写作”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对学生习作,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一定要慎重对待,我们既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更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一段通顺的句子,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一个没有错误的标点符号等,给学生鼓励。即采取激励赏识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文的进步,从而扬起写作信心。现目前,很多学生谈文色变,说写畏惧,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评价过高,让一些作文能力欠佳学生看不到自身进步。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加强激励赏识评价,尽可能地捕捉学生闪光点,激励他们每一次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可见,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么大,又特别是好表扬的小学生,更需要我们表扬激励。
三、加强习惯培养,提升学生作文实践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人受益一生,写作习惯更是如此。三年级习作教学,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使习惯成为内驱,成为学生“我要写”的动力源泉。
(一)培养学生乐于积累的习惯。广积才能薄发。积累是写作素材的来源,没有积累的词句、语言、事件、情感,写作时就会有“无话可说”的尴尬。因此,培养学生乐于积累的习惯,是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荒”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应做到:一是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学习积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也较强,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教材。我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二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习作是生活的反映,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何谈写作?学生的现实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写作时还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根本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没有触动学生的情感,学生没有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予学生发现生活美的眼睛,使其丰富多彩的生活能涌入到习作中来。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
(二)培养学生整理语言的习惯。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是两码事,中间还需要不断转换。实践证明,实现这种转换的重要方法是帮助学生不断对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即将平时积累的零散的语言信息纳入到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去。进入了一定的语言结构,学生在表达时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用积累的语言信息。整理语言一旦形成习惯,学生的表达就会如虎添翼。在习作指导课中要坚持帮助学生学会整理语言,定期安排时间帮助学生整理语言,并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整理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习惯。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培养学生自能改文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增加文采。而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根本就没有修改意识,在他们心中,写和改是两个人的事,他负责写,老师负责改,象其他作业一样。因此,在起步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自能改文的意识,扭转他们错误认识,让学生主动写文,更要主动改文。
总之,作文能力的大小是语言素养厚积薄发在输出时的强弱反映而表现出来的结果。多年教学告诉我们有效的作文教学应从低年级抓起,各年级务实,踏实前行,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抓实,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只有这样教学,我们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否则,永远都会在“谈文色变”的怕写之中。
参考文献:
[1]李一平,浅议小学的作文教学的有效实施[J].新课程,2019年。
- 【发布时间】2021/4/6 17:24:10
- 【点击频次】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