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音乐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 ;
【正文】音乐和人类社会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布莱金用两句相辅相成的话语令人信服地描绘出音乐和人类的关系,即Humanly organized sound——Soundly organized Human(经人类组织的声音——经声音组织的人类)。首先布氏强调了音乐是人类按照认可的模式组织的声音,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自然赠予的音响;另一方面又认为音乐有助于组织人类的社会行为,音乐改变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强化、提升和净化人类经验和感情方面,音乐承担的角色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一)音乐移风易俗,促进社会和谐
音乐首先和最重要的是群体的活动,而歌唱和跳舞就必须是群体的参与。在歌唱和舞蹈活动中,个体融人某个群体,共同完成音乐的创造活动。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们以各种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群体,音乐行为主要表现为群体行为互相影响,因此音乐有促进人际交流、号召社会联合的力量,对社会融合具有特殊贡献功能,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
(二)对文化延续和稳定的贡献功能
音乐是延续社会历史的载体。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重大战役和胜利等,都是通过音乐和舞蹈代代相传和记录下来的。中国的音乐家们,历尽了30年的辛勤工作,搜集民歌超过18万首。这些民歌遍布3 0多个省份,代表亿万人民生活的轨迹,这些民歌充当了保护古代习俗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角色,就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来说,这些民歌功不可没。
(三)育人功能
音乐的育人功能是指音乐艺术在对人的道德情操、修养方面所起的有益的作用。这是历来中外的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教育家非常乐于谈论和谈论非常多的话题。我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中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所谓“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乐终而德尊。”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中体现得最为明确,在他看来,“乐”就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五一节。与孔子思想几近相同的是德国诗人,教育家席勒,他曾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包括音乐的美,也包括其它艺术的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音乐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物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音乐作品都是表现创作者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些美好的作品时,自然会被其中的真诚所感动,激情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战时,当德国法西斯侵占了波兰三分之二的国土,是肖邦的《革命练习曲》鼓舞了波兰人民重又收回被蹂躏的国土;刘项之战时,是“四面楚歌”瓦解了千秋豪杰项羽;当苏武孤独在戈壁草原牧羊时,也是音乐给了他不变汉节,顽强生活的勇气;当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存亡系于一刻时,是《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歌声使他们“起来”、“起来”;当新世纪来临之际,伟大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是《走进新时代》优美动人的旋律,激励着 “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四)益智功能
音乐益智功能是人们谈论非常多的一个话题,著名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家长在为孩子准备学习乐器之前,其中一个很大的理由就是学习乐器能开发孩子的智力。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手指尖处有人体最第三的神经末梢,大脑对于接受和处理来自神经末梢的刺激最为及时和准确,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人的右手受大脑左半球的支配,左手受大脑右半球的支配,大多乐器演奏需双手并用,且地位相当,因此左右脑都能得到锻炼,使左右脑产生复杂的神经沟通,从而促进人智力的提高。如钢琴的演奏需要手指以极其敏捷的动作,弹出各种急速变化的音调,并要根据听觉反馈不断调整触键的力度、方式,以弹奏出音乐所需要的音质、音色,那么手指的运动越复杂、越迅速,就越能锻炼大脑的反映能力和反映速度。
记忆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智能之一,在音乐学习中,大量的音乐演奏需要背谱,有些音乐家对于乐谱的记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能在24小时内熟背一部交响乐的几十页的总高产田,而且不光是音符准确,连所有的表情记号及作曲家的一切批示都了如指掌。他一生中能熟记100多部歌剧及大部分世界著名的交响曲,这个数量大概相当于几百本厚的8开数百页的厚的书。
观察能力也是人类重要的能力之一,人在学习音乐时的视谱需要极灵敏的视觉能力。比如弹奏钢琴,人的眼睛不是盯在乐谱的某一个点上,而是对音高、节奏、奏法、力度表情记号、左右手的织体等整体综合的视觉判断反应。作曲家奥涅格说过:“阅读乐队总谱要比文学书籍困难的多,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做到,只要看一看某些指挥阅读这些总谱的样子就够令人吃惊的:音符多得不计期数,眼睛必须看到一大片,因为他必须在一页总谱上同时从上到下看到30行左右的声部”。所以阅读管弦乐总谱是名符其实的一目十行乃至一目几十行。
(五)音乐的治疗功能
众所周知,人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且是心理的人、社会的人,治疗疾病不仅要开药物处方,而且要开心理处方、社会处方、音乐处方。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都曾有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提倡音乐治疗。有些民族长期保持着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边劳动边欣赏音乐,这种文明保健设施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颇有裨益。随着工业文明走向成熟,音乐治疗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原始氏族用于图腾祭祀、庆功禳灾的乐舞,就具有这类组织交流功能。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各种劳动号子都以自己特有的节奏、音调、句法协调集体的劳动动作,并起着消除疲劳、鼓舞意志的作用。进行曲和军歌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各类抒情性的歌曲则以音乐表达与交流情感,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鸣,达到一致。各种严肃的颂歌、赞歌和仪典音乐表达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庆祝、歌颂、祝愿、憧憬;葬礼上的哀乐和悼歌则表达共同的悲痛哀思。可以说音乐的社会功能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一切生活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为我们不可或缺一部分。
(一)音乐移风易俗,促进社会和谐
音乐首先和最重要的是群体的活动,而歌唱和跳舞就必须是群体的参与。在歌唱和舞蹈活动中,个体融人某个群体,共同完成音乐的创造活动。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们以各种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群体,音乐行为主要表现为群体行为互相影响,因此音乐有促进人际交流、号召社会联合的力量,对社会融合具有特殊贡献功能,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
(二)对文化延续和稳定的贡献功能
音乐是延续社会历史的载体。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重大战役和胜利等,都是通过音乐和舞蹈代代相传和记录下来的。中国的音乐家们,历尽了30年的辛勤工作,搜集民歌超过18万首。这些民歌遍布3 0多个省份,代表亿万人民生活的轨迹,这些民歌充当了保护古代习俗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角色,就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来说,这些民歌功不可没。
(三)育人功能
音乐的育人功能是指音乐艺术在对人的道德情操、修养方面所起的有益的作用。这是历来中外的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教育家非常乐于谈论和谈论非常多的话题。我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中多次提到“乐”与“德”的关系,所谓“乐者,德之华也。”“乐者,所以象德也”“乐终而德尊。”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美育思想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述中体现得最为明确,在他看来,“乐”就是造就一个完美的人的最终五一节。与孔子思想几近相同的是德国诗人,教育家席勒,他曾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包括音乐的美,也包括其它艺术的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音乐之所以能够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美好、优雅的人,这是由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物质所决定的,因为真是艺术的生命,善是艺术的品格,美是艺术的本质,真正的音乐作品都是表现创作者对事物、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美好情感和真知灼见。当人们接触到这些美好的作品时,自然会被其中的真诚所感动,激情所激励,从而使自己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战时,当德国法西斯侵占了波兰三分之二的国土,是肖邦的《革命练习曲》鼓舞了波兰人民重又收回被蹂躏的国土;刘项之战时,是“四面楚歌”瓦解了千秋豪杰项羽;当苏武孤独在戈壁草原牧羊时,也是音乐给了他不变汉节,顽强生活的勇气;当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存亡系于一刻时,是《义勇军进行曲》雄壮的歌声使他们“起来”、“起来”;当新世纪来临之际,伟大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是《走进新时代》优美动人的旋律,激励着 “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四)益智功能
音乐益智功能是人们谈论非常多的一个话题,著名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家长在为孩子准备学习乐器之前,其中一个很大的理由就是学习乐器能开发孩子的智力。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手指尖处有人体最第三的神经末梢,大脑对于接受和处理来自神经末梢的刺激最为及时和准确,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人的右手受大脑左半球的支配,左手受大脑右半球的支配,大多乐器演奏需双手并用,且地位相当,因此左右脑都能得到锻炼,使左右脑产生复杂的神经沟通,从而促进人智力的提高。如钢琴的演奏需要手指以极其敏捷的动作,弹出各种急速变化的音调,并要根据听觉反馈不断调整触键的力度、方式,以弹奏出音乐所需要的音质、音色,那么手指的运动越复杂、越迅速,就越能锻炼大脑的反映能力和反映速度。
记忆力是人类非常重要的智能之一,在音乐学习中,大量的音乐演奏需要背谱,有些音乐家对于乐谱的记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大利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能在24小时内熟背一部交响乐的几十页的总高产田,而且不光是音符准确,连所有的表情记号及作曲家的一切批示都了如指掌。他一生中能熟记100多部歌剧及大部分世界著名的交响曲,这个数量大概相当于几百本厚的8开数百页的厚的书。
观察能力也是人类重要的能力之一,人在学习音乐时的视谱需要极灵敏的视觉能力。比如弹奏钢琴,人的眼睛不是盯在乐谱的某一个点上,而是对音高、节奏、奏法、力度表情记号、左右手的织体等整体综合的视觉判断反应。作曲家奥涅格说过:“阅读乐队总谱要比文学书籍困难的多,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做到,只要看一看某些指挥阅读这些总谱的样子就够令人吃惊的:音符多得不计期数,眼睛必须看到一大片,因为他必须在一页总谱上同时从上到下看到30行左右的声部”。所以阅读管弦乐总谱是名符其实的一目十行乃至一目几十行。
(五)音乐的治疗功能
众所周知,人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且是心理的人、社会的人,治疗疾病不仅要开药物处方,而且要开心理处方、社会处方、音乐处方。无论在古中国或古希腊,还是在中世纪的阿拉伯,都曾有学者医师用音乐治病,提倡音乐治疗。有些民族长期保持着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击乐治疗精神抑郁症的风俗。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在一些噪声很大或过于寂静的劳动环境中,劳动者特别需要佩戴附有耳机的耳罩,边劳动边欣赏音乐,这种文明保健设施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颇有裨益。随着工业文明走向成熟,音乐治疗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原始氏族用于图腾祭祀、庆功禳灾的乐舞,就具有这类组织交流功能。在漫长的手工业时代,各种劳动号子都以自己特有的节奏、音调、句法协调集体的劳动动作,并起着消除疲劳、鼓舞意志的作用。进行曲和军歌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各类抒情性的歌曲则以音乐表达与交流情感,使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鸣,达到一致。各种严肃的颂歌、赞歌和仪典音乐表达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庆祝、歌颂、祝愿、憧憬;葬礼上的哀乐和悼歌则表达共同的悲痛哀思。可以说音乐的社会功能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一切生活之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成为我们不可或缺一部分。
- 【发布时间】2021/4/6 17:25:45
- 【点击频次】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