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难点和策略浅析
【关键词】 ;
【正文】 综合实践课程是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发散思维的教育方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学校都逐渐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难点,本文就分析小学实践课程的难点以及针对的解决策略展开讨论研究。
小学实践课程的安排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虽然实践课程看上去前途一片大好,但是由于实践课程开发时间尚短、教师经验尚浅,因此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我们应针对这些疑难杂症进行对症下药,不断积累实践课程教学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小学综合实践课存在的难点分析
1.1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待实践课程的理念不同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理论课程与卷面分数才是最为重要的。相比之下,实践课程只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如果学生的学习时间充裕,可以进行适当的实践锻炼,那么实践课程就是锦上添花;如果临近考试,或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那么实践课程自然而然地就被缩短甚至删减了。这是因为在部分教师及家长的严重,分数重于一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界的主流思想。因此,我们应及时扭转教师和家长的传统理念,这样才能有助于实践课程的推动实施。
1.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施行,很多学校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纷纷响应号召开设了实践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开设不久,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师来引导开展课程教学,教师对实践课程的经验不足。并且,由于实践课程有别于理论课程,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将知识应用到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中,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这对于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是一项较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装备自己、丰富自身,才能够胜任实践课程的教学。
2.针对难点安排的相对应解决策略
2.1通过教师会议、家长会议来塑造正确理念
想要顺利开展实践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及自主思考能力,首先就要扭转教师和家长的传统理念,让他们意识到对于学生而言实践的重要性,意识到应试思想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课程中,甚至要与学生一起进行实践,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成长夯实基础。学校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扭转的渗透,例如,学校可以在实践课程开设之初,开展学校内部教师会议,给教师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培训,让教师不再以紧抓班级成绩、忽视学生实践为教学思想,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各项能力提升。只有让学校教师充分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能够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家长和学生,实现学校——家庭的联合支持模式。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或者于家长日常沟通的机会来渗透实践重要性这一正确理念,让家长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提升自我。
2.2加强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增加教师经验
师资力量是实践课程开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决定性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幼年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依旧是以玩耍作为日常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虽然具备好动、好奇、活跃等有助于实践课程开展的特性,但是却不具备一定的发展方向性及客观规划能力。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天性及特性,科学地安排课程内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统筹规划、心理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够设计合适的教学步伐,让学生在能够接受的难度范围之内实现实践。因此,学校应及时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理论知识培训、常识知识培训以及技能实践培训之中,不断丰富自我,努力提高任课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实践。
2.3根据地域及学生特性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内容
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地域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特性因素。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域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实践课程的内容无法统一设计,教师也不能完全照搬与自身学校存在地域差别的其他学校的实践方式方法。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地理环境、风景地貌以及气候变化来设计实践内容。例如,对于气候温和、植物茂盛的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植物的栽培及观察实践,让学生接触自然界知识、遵循自然界规律,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对于具备地域传统特色的地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当地特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的流传和魅力,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教师还应将学生的不同特点考虑到课程设计之中。很例如,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探索科学知识,尝试小发明的创造;对于具备分析判断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他们做社会调查实践项目,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实践课程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教师应本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设计最合适学生的课堂内容。
结束语
小学实践课程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之一。我们应针对实践课程存在的难点,利用合适的策略,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小学实践课程的安排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虽然实践课程看上去前途一片大好,但是由于实践课程开发时间尚短、教师经验尚浅,因此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我们应针对这些疑难杂症进行对症下药,不断积累实践课程教学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小学综合实践课存在的难点分析
1.1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待实践课程的理念不同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理论课程与卷面分数才是最为重要的。相比之下,实践课程只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如果学生的学习时间充裕,可以进行适当的实践锻炼,那么实践课程就是锦上添花;如果临近考试,或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那么实践课程自然而然地就被缩短甚至删减了。这是因为在部分教师及家长的严重,分数重于一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界的主流思想。因此,我们应及时扭转教师和家长的传统理念,这样才能有助于实践课程的推动实施。
1.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施行,很多学校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纷纷响应号召开设了实践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开设不久,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师来引导开展课程教学,教师对实践课程的经验不足。并且,由于实践课程有别于理论课程,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将知识应用到引导学生开展实践中,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这对于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是一项较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装备自己、丰富自身,才能够胜任实践课程的教学。
2.针对难点安排的相对应解决策略
2.1通过教师会议、家长会议来塑造正确理念
想要顺利开展实践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及自主思考能力,首先就要扭转教师和家长的传统理念,让他们意识到对于学生而言实践的重要性,意识到应试思想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课程中,甚至要与学生一起进行实践,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成长夯实基础。学校可以采用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扭转的渗透,例如,学校可以在实践课程开设之初,开展学校内部教师会议,给教师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培训,让教师不再以紧抓班级成绩、忽视学生实践为教学思想,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各项能力提升。只有让学校教师充分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能够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家长和学生,实现学校——家庭的联合支持模式。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或者于家长日常沟通的机会来渗透实践重要性这一正确理念,让家长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提升自我。
2.2加强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增加教师经验
师资力量是实践课程开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决定性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幼年向青少年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依旧是以玩耍作为日常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虽然具备好动、好奇、活跃等有助于实践课程开展的特性,但是却不具备一定的发展方向性及客观规划能力。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天性及特性,科学地安排课程内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统筹规划、心理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够设计合适的教学步伐,让学生在能够接受的难度范围之内实现实践。因此,学校应及时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理论知识培训、常识知识培训以及技能实践培训之中,不断丰富自我,努力提高任课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实践。
2.3根据地域及学生特性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内容
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地域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特性因素。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域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实践课程的内容无法统一设计,教师也不能完全照搬与自身学校存在地域差别的其他学校的实践方式方法。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地理环境、风景地貌以及气候变化来设计实践内容。例如,对于气候温和、植物茂盛的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植物的栽培及观察实践,让学生接触自然界知识、遵循自然界规律,感受生命成长的喜悦;对于具备地域传统特色的地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当地特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的流传和魅力,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教师还应将学生的不同特点考虑到课程设计之中。很例如,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探索科学知识,尝试小发明的创造;对于具备分析判断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建议他们做社会调查实践项目,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实践课程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教师应本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设计最合适学生的课堂内容。
结束语
小学实践课程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之一。我们应针对实践课程存在的难点,利用合适的策略,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 【发布时间】2021/5/12 14:55:08
- 【点击频次】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