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课堂中导入和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部编版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其效率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而课堂中有效的导入和有效提问,就决定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导入;提问;有效性
随着部编版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笔者认为,在课堂中有效的导入和有效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抓住导入课文这个环节
一开始上课,第一锤就是新课的导入,这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的导入不是凭空想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精心备课,才能具有精彩的导入。
这里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讲一讲巧用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情感表达的直接性、生动性和透彻性。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教学三年级《荷花》一文时,我特意精选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在上课前先进行播放,乐曲优美的旋律及其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上课时,再以《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进入课文教学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经过师生反复诵读体会,在乐曲与课文共同交融成的审美氛围里,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中国少年》 我让同学们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大家知道,今天的生活就是前人们为之奋斗的梦想。“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形象生动的歌词,再加上坚定有力的旋律,极大的鼓舞了学生,使他们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明白生活道路的坎坷与艰辛,激发了学生迫切想马上学习课文的心,激起意志向上的努力,这是任何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感人之深的音乐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适当的运用音乐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上要做到有效性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启发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才会引人入胜。语文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时问学生,“本文作者觉得童年就像水墨画,你们认为童年还像什么?”学生有的回答:“童年就像一支支歌曲。” “童年就像一道道彩虹。” “童年就像一朵朵白云。” “童年就像一串串珍珠。” 这样就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由此可见引导启发的提问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应从整节课、整篇课文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出一套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在提问时面向好、中、差各类档次的学生,力求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如教学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
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初读课文,你觉得是垂柳怎样的一种树?可用文中的词来评价。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大可找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然后教师再问:它“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的问题需要概括,难度稍增了一点,就可由基础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便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从大家回答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垂柳充满了赞美之请,那作者又是如何来赞美的?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此题难度虽然增大了,但学生回答并不会太费力。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命运可能对我们有所不公,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去努力、去坚持,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通过大家的分析足见其对垂柳的礼赞,这样就自然的引出文章的主题,揭示垂柳的象征意义。
这样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既能使学生易把握文章重难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在结束新课时提问
在一堂课结束之时,教师往往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个总结,在此时便可用提问来巩固新课。如在教学《游子吟》这篇文章时,在之前对课文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在结束新课前可提问:“学完课文,你觉得母爱伟大在哪里?你要怎样报答母亲?”这样结合课文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明确,自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中有效的导入和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本着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确立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导入;提问;有效性
随着部编版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笔者认为,在课堂中有效的导入和有效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抓住导入课文这个环节
一开始上课,第一锤就是新课的导入,这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的导入不是凭空想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精心备课,才能具有精彩的导入。
这里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讲一讲巧用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情感表达的直接性、生动性和透彻性。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教学三年级《荷花》一文时,我特意精选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在上课前先进行播放,乐曲优美的旋律及其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上课时,再以《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进入课文教学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经过师生反复诵读体会,在乐曲与课文共同交融成的审美氛围里,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中国少年》 我让同学们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大家知道,今天的生活就是前人们为之奋斗的梦想。“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形象生动的歌词,再加上坚定有力的旋律,极大的鼓舞了学生,使他们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明白生活道路的坎坷与艰辛,激发了学生迫切想马上学习课文的心,激起意志向上的努力,这是任何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感人之深的音乐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使他们的精神不断得到升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适当的运用音乐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上要做到有效性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启发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才会引人入胜。语文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时问学生,“本文作者觉得童年就像水墨画,你们认为童年还像什么?”学生有的回答:“童年就像一支支歌曲。” “童年就像一道道彩虹。” “童年就像一朵朵白云。” “童年就像一串串珍珠。” 这样就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由此可见引导启发的提问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应从整节课、整篇课文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出一套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在提问时面向好、中、差各类档次的学生,力求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如教学六年级《青海高原一株柳》,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
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初读课文,你觉得是垂柳怎样的一种树?可用文中的词来评价。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大可找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然后教师再问:它“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的问题需要概括,难度稍增了一点,就可由基础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便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从大家回答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垂柳充满了赞美之请,那作者又是如何来赞美的?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此题难度虽然增大了,但学生回答并不会太费力。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命运可能对我们有所不公,但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去努力、去坚持,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通过大家的分析足见其对垂柳的礼赞,这样就自然的引出文章的主题,揭示垂柳的象征意义。
这样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既能使学生易把握文章重难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在结束新课时提问
在一堂课结束之时,教师往往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作一个总结,在此时便可用提问来巩固新课。如在教学《游子吟》这篇文章时,在之前对课文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在结束新课前可提问:“学完课文,你觉得母爱伟大在哪里?你要怎样报答母亲?”这样结合课文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明确,自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中有效的导入和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本着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确立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1/5/12 14:59:50
- 【点击频次】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