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求解一道题目的过程中,审题是前提,只有审好了题目,才能有对应的解题思路,产生相应的解题方法,进而完成题目。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除了运算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基础的审题能力。但是在大多数的数学课堂中,老师可能过分关注对于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而没有注意对于审题方面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重要性;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题目难度相对较低,大部分题目只要学生认真审题就能解答出来。而对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整体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可以从审题态度、审题步骤与审题技巧这三个角度出发,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审题习惯的重要性
(一)增强对数字的敏感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对数字更加敏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数学,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题目也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现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不会太多地给学生讲解多种方法技巧进行解题,所以学生在不断地做题中会逐渐产生思维定式,对待题目不会换一种方法进行思考,局限在一种方法里,所以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还可以促进良好工作与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养成。学生在审题时的态度不仅关乎着他们的学习,其实现在从他们审题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以及以后生活和工作时的态度。如果学生在审题时可以以认真端正的态度去完成,那么在以后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以及工作中的问题时也会是如此,这对于各方面发展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策略
1.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
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大多数是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的,并没有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有很多学生其实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做题总是会出错,作业或答卷发下来以后就一脸懊恼,都是因为看错题目才丢失了很多分数。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非常重要性的。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就能够掌握的,而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才能够将教师传授的技巧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然后慢慢变成一种习惯,经过积累而来的。但是并不是说具有了良好的审题能力就能够做对题目,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做批注,但是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错在哪里,而是标注出学生做错的地方,然后要求学生把错的地方订正,最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去重新审题,纠正错误。
2. 加强学生对生活用语的理解
数学题中的应用题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题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生活化的用语,正确理解这些生活化用语,将生活用语转化成数学数量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将一些生活化的用语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理解这些用语的数学含义,从而帮助学生将生活用语与数学关系之间顺利搭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从而促使学生在面对生活化的数学应用题时更容易理解题意,更好地找到解题方法。
例如,在解决“出游用车问题”这一类数学应用题型时,许多学生由于常常忽略“准乘xx人数”这一生活用语的真正含义,导致明明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也会出现错误。因此,在引导学生解决这类应用题时,我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一辆车的准乘人数包不包括司机?这是这一类题中隐藏着的数学信息,只要正确理解题中这一生活用语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从而获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答案。此外,在教学中,我时常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应用题,从而促使学生的审题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3. 打破思维定式,加大数学做题量
加大数学做题量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小学数学一般都是对同类题型的相互转化,而通过做不同种类的数学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不同类别题型的做法,在题海中找到适合自身做题的方法。倘若学生没有接触过各式各样的题型,就会存在着一些做题的定式思维,只会应用一种或者集中固定的方式来思考,这并不利于今后数学的学习。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数学教师就应当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给学生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题型并将其分类,久而久之,在不断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就会将原有的定式思维打破。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形成一种发散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举一反三,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当然,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和内容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种与以前知识形成对比的做法,在对比中逐渐掌握多种题型。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成绩会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他们还会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4. 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审题步骤
在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审题态度之后,教师就可以从实际的审题顺序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最为高效的审题步骤。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审题,来发现并抄录题目中出现的有效数据。学生可以先用笔将需要求解的内容与给出的条件标注出来,然后工整地将数字符号、数值及相对应的数量关系抄写到草稿纸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题目为了给学生增加难度,会故意给学生提供一些无用的干扰数据,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审题来分辨数据是否有价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解题效率。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中出现的一些字句展开详细的推敲。很多数学条件即使是改变一个字,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答案。例如“相对而行”“相背而行”与“相向而行”,如果学生没有清晰地了解题目条件表达的含义,就很容易采取错误的计算思路。在遇到一些带有图片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就需要先用文字将图片中包含的数学信息抄写下来,这样才能避免直接观察图片解题而出现错误。最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掌握及时检查题目的好习惯。在梳理了题目信息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两到三次快速检查来提高审题的准确性。
三、总结
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有意识地就从低年级开始进行培养。我们需要从当下开始,并努力坚持。
参考文献:
[1]王瑞英.浅谈小学数学小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6).
[2]张桂玲.简析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6(3).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重要性;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题目难度相对较低,大部分题目只要学生认真审题就能解答出来。而对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整体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可以从审题态度、审题步骤与审题技巧这三个角度出发,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审题习惯的重要性
(一)增强对数字的敏感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字的敏感程度,对数字更加敏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数学,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题目也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现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不会太多地给学生讲解多种方法技巧进行解题,所以学生在不断地做题中会逐渐产生思维定式,对待题目不会换一种方法进行思考,局限在一种方法里,所以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与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还可以促进良好工作与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养成。学生在审题时的态度不仅关乎着他们的学习,其实现在从他们审题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以及以后生活和工作时的态度。如果学生在审题时可以以认真端正的态度去完成,那么在以后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以及工作中的问题时也会是如此,这对于各方面发展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策略
1.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
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大多数是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的,并没有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有很多学生其实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做题总是会出错,作业或答卷发下来以后就一脸懊恼,都是因为看错题目才丢失了很多分数。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非常重要性的。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就能够掌握的,而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才能够将教师传授的技巧转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然后慢慢变成一种习惯,经过积累而来的。但是并不是说具有了良好的审题能力就能够做对题目,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的能力,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做批注,但是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错在哪里,而是标注出学生做错的地方,然后要求学生把错的地方订正,最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去重新审题,纠正错误。
2. 加强学生对生活用语的理解
数学题中的应用题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题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生活化的用语,正确理解这些生活化用语,将生活用语转化成数学数量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将一些生活化的用语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理解这些用语的数学含义,从而帮助学生将生活用语与数学关系之间顺利搭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从而促使学生在面对生活化的数学应用题时更容易理解题意,更好地找到解题方法。
例如,在解决“出游用车问题”这一类数学应用题型时,许多学生由于常常忽略“准乘xx人数”这一生活用语的真正含义,导致明明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也会出现错误。因此,在引导学生解决这类应用题时,我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一辆车的准乘人数包不包括司机?这是这一类题中隐藏着的数学信息,只要正确理解题中这一生活用语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从而获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答案。此外,在教学中,我时常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应用题,从而促使学生的审题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3. 打破思维定式,加大数学做题量
加大数学做题量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小学数学一般都是对同类题型的相互转化,而通过做不同种类的数学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不同类别题型的做法,在题海中找到适合自身做题的方法。倘若学生没有接触过各式各样的题型,就会存在着一些做题的定式思维,只会应用一种或者集中固定的方式来思考,这并不利于今后数学的学习。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数学教师就应当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给学生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题型并将其分类,久而久之,在不断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就会将原有的定式思维打破。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形成一种发散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举一反三,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当然,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和内容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种与以前知识形成对比的做法,在对比中逐渐掌握多种题型。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成绩会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他们还会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4. 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审题步骤
在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审题态度之后,教师就可以从实际的审题顺序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最为高效的审题步骤。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审题,来发现并抄录题目中出现的有效数据。学生可以先用笔将需要求解的内容与给出的条件标注出来,然后工整地将数字符号、数值及相对应的数量关系抄写到草稿纸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题目为了给学生增加难度,会故意给学生提供一些无用的干扰数据,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审题来分辨数据是否有价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解题效率。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中出现的一些字句展开详细的推敲。很多数学条件即使是改变一个字,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答案。例如“相对而行”“相背而行”与“相向而行”,如果学生没有清晰地了解题目条件表达的含义,就很容易采取错误的计算思路。在遇到一些带有图片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就需要先用文字将图片中包含的数学信息抄写下来,这样才能避免直接观察图片解题而出现错误。最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掌握及时检查题目的好习惯。在梳理了题目信息之后,学生可以通过两到三次快速检查来提高审题的准确性。
三、总结
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有意识地就从低年级开始进行培养。我们需要从当下开始,并努力坚持。
参考文献:
[1]王瑞英.浅谈小学数学小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6).
[2]张桂玲.简析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6(3).
- 【发布时间】2021/5/12 15:00:05
- 【点击频次】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