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的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学过渡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教学结构上的,另一层是教学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教学的语言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面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对下面教学内容的开头总起作用。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语文教学过渡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方法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用到艺术性的过渡语,那么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有位教育家提到“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是无痕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课堂教学过渡中都努力做到——谈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并实践收集到的关于教学过渡的方法。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时段,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他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走向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
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思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段,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明,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参考文献:
[1]童兴照.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过渡教学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0(19):49-50.
[2]赵静芳.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过渡方法[J].中华少年,2019(15):162.
[3]李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渡语探究[J].科普童话,2019(15):118.
[4]沈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方法[J].读写算,2018(09):221.
[5]彭丽芳.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 2018(11)
[6]周维.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过渡”[J].语文天地. 2016(27)
[7]王武保.浅谈语文教学中过渡语的运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03):8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方法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用到艺术性的过渡语,那么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有位教育家提到“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是无痕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课堂教学过渡中都努力做到——谈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并实践收集到的关于教学过渡的方法。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时段,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他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借尾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尾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走向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
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思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段,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节,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明,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参考文献:
[1]童兴照.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过渡教学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0(19):49-50.
[2]赵静芳.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过渡方法[J].中华少年,2019(15):162.
[3]李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渡语探究[J].科普童话,2019(15):118.
[4]沈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方法[J].读写算,2018(09):221.
[5]彭丽芳.小学高年级语文过渡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 2018(11)
[6]周维.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过渡”[J].语文天地. 2016(27)
[7]王武保.浅谈语文教学中过渡语的运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03):84.
- 【发布时间】2021/5/12 15:02:07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