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作者】 黎 雪

【机构】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成均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农村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内,他们的父母多外出务工,父母在工作之余没有精力照顾孩子,导致亲子关系较为疏远;他们主要生活在学校,同伴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趋众倾向是他们主要的心理特征。这些特殊因素,对培养农村中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了艰巨挑战,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运用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是中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环境,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三者只有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能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环境的感染和熏陶,激励和促进作用,才能增强培养健全人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重视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共建
  农村中学生大多数因父母多外出务工,普遍缺乏父母完整的爱,欠缺家庭温暖,容易导致产生人格缺陷。比如,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很容易滋生“读书无用论”,他们觉得他们的命运也跟父母一样,迟早要外出打工。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最终影响了农村中学生人格素质。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父母关爱是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必须要重视家校共建,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关爱。当然,父母外出打工是难以避免的,如何在现有环境下,促使寄宿生感受到父母关爱,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因此,班主任如何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如何让家长成为我们教育的协助者,而非破坏者,这点也非常重要,要不然我们班主任在校的一切努力,则可能被毁于一旦。因此搞好家庭教育指导既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职责的拓展,也是班主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力保障。
  要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型、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某种教育方法在这家有效,但到了另一家则可能不灵。班主任应抓住家庭的特点,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指导,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和家长结成和谐融洽、优势互补的教育同盟,就定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二、学校要重视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潜移默化,陶冶心灵,学校环境是教育工作者,依据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创设的环境。它就象一座熔炉,量身其中,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使人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二)规范行为,培养学风,学校环境里充满着自觉的因素,它总是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紧密相结合。优化学校环境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对规范学生行为帮助他们养成不怕吃苦、乐观向上、科学严谨、健康文明的学风和行为习惯具有重大作用。在学校里所有的教师都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在学生最敏感最精细的眼睛监督之下,教师的才能将成为无可替代的教育力量。(三)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的学校环境就像温暖的风、和煦的阳光、肥沃的土壤,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了有益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尽心猎取丰富的知识、发展个性、健康体魄。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发展个性,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中学生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是化解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手段,可以起到引领、感化、纠正的作用。学校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等手段以外,还需要针对农村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建立“学生——教师”一对一帮扶活动,一旦学生遇到了各种问题,都能找到帮助途径,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寄宿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还比如,学校可以建立系统的工作指导,从学生的成绩、思想、生活、交往等各个方面,制定细化指导措施,借助科学的心理健康手段,指导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弥补学生心灵、情感上的缺失,促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
  注重习惯的养成教育。当然,教育并非枯燥的说教,还需要教师的行动、校园文化、行为规范、班级活动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班会课、预备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信心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学习公安报刊杂志,对学生进行法纪、安全教育,充分利用课前或业余时间学习、欣赏优美散文,通过欣赏古典名曲,领略其中的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给他们以美感教育。通过学习先进事迹和文章,赋予学生以责任感教育、完善人格品质、顽强意志等教育。
  三、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掌握社会环境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农村中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进行格培养,一、通过报纸、广播、电影、电视和文艺书刊,这是党和国家面向社会,也是面向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传递速度快,信息量大,教育效果好。二是社會风尚、党风、民风、社会风气是一种巨大的无形教育力量,对中小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人际交往。随着年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朋友圈里的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影响着他们。四是社会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获得社会信息和实际生活体验,从而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安定团结是社会风气良好的表现,也是我们常说的理想的社会环境。党风的根本好转必然带来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就为优化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就能保证社会环境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总之,帮助农村中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不仅是学校教育问题,也是关乎到我国社会稳定乃至今后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认识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农村中学生人格问题,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使农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 【发布时间】2021/5/12 15:07:21
  • 【点击频次】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