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还学生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言课堂
【关键词】 ;
【正文】 《语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言课堂。在课改实践中,我体会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言课堂,教师必须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思想观念,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还学生一个“需要”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存在着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过去教师的唯教材、唯教师的“接受性学习”再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开创“探索性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思想愿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树叶》一文,文章短小而精练,想象丰富。在教学时,我没有一味地给学生讲读,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你们喜欢树叶吗?”“喜欢”。“那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树叶的喜爱之情?”“老师,我朗读课文。”“老师,我想像作者一样,也给树叶编一首诗。”“老师,我想用树叶贴一幅画。”“老师,我想……”“好,那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树叶的喜爱吧。”不一会儿,一首首优美的小诗,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小拼图、小图画就展现出来了,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给好朋友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孩子们率真聪颖的天性和创意无限的想象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不就是新课程下的孩子需要的课堂吗?
二、还学生一个“互动”的课堂
修订大纲指出:“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际情景,让每个学习者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评、议、演等等各种充满语文趣味的训练当中,充分调动、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如一些课文故事情节比较强,读完之后往往意犹未尽,此时,正是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展开想象的好时机,因此,让学生在互动中更深入地学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在精读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想象题,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自主互动的的学习中:“1、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们总结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2、曹操也一定会怎样总结这次战败的教训?大家小组内交流、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总结。”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各小组纷纷讨论,踊跃发言,生与生的思维火花就在这讨论交流中互动、完善起来了。接着全班互动交流,有的模仿周瑜说:“全体将士们,大家辛苦了!赤壁之战,你们浴血奋战,功在千秋。在这里我要为在这次战斗中实施苦肉计的黄盖记特等功。黄将军,请你上前领奖!”有的模仿曹操说:“我曹操做事一向谨慎,万没想到这次竟栽在黄盖手上。唉!都怪我太轻信他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他日我要东山再起,必将东吴杀个片甲不留。不报此仇,我曹操誓不为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发言,引得教室里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那是同学们对他们小组智慧的肯定,对他们与文本作者心灵相通的称赞。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表演,使我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叫好,老师的适时参与和点拔,让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在多重性的互动中得到了强化,认知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形成一种很好的课堂气氛。
三、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要求学生掌握课本里的知识上,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结合学科间的联系和生活实际,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课堂开放中发展。
如《春雨的色彩》一文,描写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展示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在教学时,学文后,我不急于指导学生识字、读文,而是先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让学生对春天的景物有了真实的感知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小组内学习。如:说说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词、句或诗歌、文章等材料,开展“说春天、画春图、唱春歌”等系列活动。如说春天时,有的学生说:“春天的雨很细很细,春天的风很轻很轻。”有的学生说:“春天的太阳很温暖。”有的学生说:“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画春图的同学就更有想象力了,有画小树发芽的;有画一条辛勤耕耘的牛;有画万紫千红的鲜花;有画欢快流畅的小河;有……唱春歌的学生就更有劲了,“找春天”“春的翅膀”等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在这声色谦备的课堂中,学生的想象、动手、合作、观察、朗读、语言等语文综合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怀。
四、还学生一个“展示”的课堂
教学者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燃料”和“动力”,让其不断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增强“我能学”的自信心,体验“我真行”的成就感。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本这一好剧本,让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
如学习S版三年级上册《大海的歌》《空气在哪里》时,我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学习《狐假虎威》和《鹬蚌相争》的课文时,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讲故事,进行课本剧的表演,最后抓住文题引出悬念,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续写故事。在学生展示时,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展示课内外语文收获。如设立“小书法家”、“故事大王”、“文艺小演员”等评选活动,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本之间都动起来,掀起学习新高潮,既能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又能使其获得成就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好学上进的氛围。这是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一种极好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坚持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去做,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大胆创新,就能还学生一个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就等于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学生就有能力自由翱翔语文学习的蓝天之下。
一、还学生一个“需要”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存在着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过去教师的唯教材、唯教师的“接受性学习”再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开创“探索性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思想愿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树叶》一文,文章短小而精练,想象丰富。在教学时,我没有一味地给学生讲读,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你们喜欢树叶吗?”“喜欢”。“那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树叶的喜爱之情?”“老师,我朗读课文。”“老师,我想像作者一样,也给树叶编一首诗。”“老师,我想用树叶贴一幅画。”“老师,我想……”“好,那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树叶的喜爱吧。”不一会儿,一首首优美的小诗,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小拼图、小图画就展现出来了,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给好朋友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孩子们率真聪颖的天性和创意无限的想象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不就是新课程下的孩子需要的课堂吗?
二、还学生一个“互动”的课堂
修订大纲指出:“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际情景,让每个学习者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评、议、演等等各种充满语文趣味的训练当中,充分调动、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比如一些课文故事情节比较强,读完之后往往意犹未尽,此时,正是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展开想象的好时机,因此,让学生在互动中更深入地学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在精读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想象题,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自主互动的的学习中:“1、大战结束后,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们总结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2、曹操也一定会怎样总结这次战败的教训?大家小组内交流、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总结。”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各小组纷纷讨论,踊跃发言,生与生的思维火花就在这讨论交流中互动、完善起来了。接着全班互动交流,有的模仿周瑜说:“全体将士们,大家辛苦了!赤壁之战,你们浴血奋战,功在千秋。在这里我要为在这次战斗中实施苦肉计的黄盖记特等功。黄将军,请你上前领奖!”有的模仿曹操说:“我曹操做事一向谨慎,万没想到这次竟栽在黄盖手上。唉!都怪我太轻信他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他日我要东山再起,必将东吴杀个片甲不留。不报此仇,我曹操誓不为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发言,引得教室里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那是同学们对他们小组智慧的肯定,对他们与文本作者心灵相通的称赞。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表演,使我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叫好,老师的适时参与和点拔,让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在多重性的互动中得到了强化,认知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升,形成一种很好的课堂气氛。
三、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要求学生掌握课本里的知识上,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结合学科间的联系和生活实际,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的来源,让学生在课堂开放中发展。
如《春雨的色彩》一文,描写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展示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在教学时,学文后,我不急于指导学生识字、读文,而是先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让学生对春天的景物有了真实的感知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小组内学习。如:说说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词、句或诗歌、文章等材料,开展“说春天、画春图、唱春歌”等系列活动。如说春天时,有的学生说:“春天的雨很细很细,春天的风很轻很轻。”有的学生说:“春天的太阳很温暖。”有的学生说:“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画春图的同学就更有想象力了,有画小树发芽的;有画一条辛勤耕耘的牛;有画万紫千红的鲜花;有画欢快流畅的小河;有……唱春歌的学生就更有劲了,“找春天”“春的翅膀”等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在这声色谦备的课堂中,学生的想象、动手、合作、观察、朗读、语言等语文综合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怀。
四、还学生一个“展示”的课堂
教学者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燃料”和“动力”,让其不断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增强“我能学”的自信心,体验“我真行”的成就感。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本这一好剧本,让学生不断地展示自己,
如学习S版三年级上册《大海的歌》《空气在哪里》时,我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学习《狐假虎威》和《鹬蚌相争》的课文时,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讲故事,进行课本剧的表演,最后抓住文题引出悬念,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续写故事。在学生展示时,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展示课内外语文收获。如设立“小书法家”、“故事大王”、“文艺小演员”等评选活动,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本之间都动起来,掀起学习新高潮,既能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又能使其获得成就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好学上进的氛围。这是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一种极好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坚持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去做,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大胆创新,就能还学生一个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就等于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学生就有能力自由翱翔语文学习的蓝天之下。
- 【发布时间】2021/5/12 15:12:09
- 【点击频次】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