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美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修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已由纯技法的教学过程过渡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技能,运用这些去创作些新的美术作品,使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进一步加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陶冶情操;发展思维
过去的美术课教学,单纯强调技法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失去绘画兴趣,便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导致美术教学流于形式,凸显教师教学无方。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标理论指导,我浅谈一下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预习在各科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通常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或者课前预习,而美术课也是如此,在预习的前提下,教学会更加有效地完成。那么怎样去预习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呢?首先,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物品或者画面,让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画面感,可以更好地进行美术作品的完成。其次,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一定的有力工具,例如电脑、手机等智能化的信息工具,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并对这些视频或者介绍认真观看与欣赏,对老师下节课要讲述的美术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小学是各种思维形成的阶段,学生的感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师讲述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同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就会有激烈的讨论,会激发新的思想火花,而不是一味听取教师的讲解,单一的思想,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小学美术的教学具有很大的作用,有很大的益处。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判断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也是感知理解美的能力。多种层面共同构成审美能力,其中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感知力、审美评价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等等。其中审美过程就是通过调用已有知识、记忆和经验来体验、感受以及分析、判断审美对象的过程。此过程具有极为丰富的心理学背景与个性特点,而且深受美术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较高美术素养与稳定健全的审美心理,通过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高尚情操,是对学生人格与道德进行提高的必备条件。发现美、描写美、表达美,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18周岁之前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重要阶段,18周岁以后,人格将相对稳定和成熟。而8到14周岁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又是人格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意义非常重大。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描写美、抒发美。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统一,无论哪种方式的美,只要做到内心的理解和发现,都可以通过画笔去描写和表达。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课堂教育,更要重视课外教育。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户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体验自然美和社会美。组织学生登山,体会山的美;组织学生去戏水,体会水的美;组织学生去田间看农民伯伯种地,去工地看工人叔叔盖楼,体会劳动的美;引导学生去找优点和长处,感悟他人身上的美,引导学生把体会和感悟到的美用画笔描写和表达出来,这样的美术作品更真实、更鲜活、更生动、更能陶冶人的情操。
三、用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带动小学生们的积极性。
在小学美术课堂魅力制造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明白自己应当在语言与美术教学方式方面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在美术课堂中用自己有感染能力的语言带动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让每位小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
四、每幅课堂作品都能够展示自己的风格,体现其完美个性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独特的具有个性的人,同样的创作要求,每个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带有自己的个性,具有不同的风格,教师不但不能千篇一律的要求学生创作,还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在美术作品中渗透自己的灵魂,让作品的独特灵魂吸引读者,产生共鸣。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过早地用绘画技巧对学生进行规范,应该注重对他们绘画兴趣的培养。然而,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十分重视教学知识的教授、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但相对忽略了对学生个人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从小就被固定的思维方式束缚,从而形成“千人一面”的作业现状。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六、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更客观的课堂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首先,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结束之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水平,从而为学生完善和弥补不足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要让学生从更客观的角度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六、创设民主氛围,使用激励性语言民主是给予学生学习动力、解放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与学生放置在平等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教学活动中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决策权。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会进行更自觉、更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的秩序也会更加稳定。除此之外,教师的鼓励也是学生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其能够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多运用激励性语言,不断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人们对美术课程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学校美术教育水平也获得了一定的上升。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尝试与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美术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陶冶情操;发展思维
过去的美术课教学,单纯强调技法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失去绘画兴趣,便在课堂上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导致美术教学流于形式,凸显教师教学无方。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标理论指导,我浅谈一下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预习在各科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通常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或者课前预习,而美术课也是如此,在预习的前提下,教学会更加有效地完成。那么怎样去预习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呢?首先,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物品或者画面,让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画面感,可以更好地进行美术作品的完成。其次,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一定的有力工具,例如电脑、手机等智能化的信息工具,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并对这些视频或者介绍认真观看与欣赏,对老师下节课要讲述的美术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由于小学是各种思维形成的阶段,学生的感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师讲述作品的过程中,对于同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就会有激烈的讨论,会激发新的思想火花,而不是一味听取教师的讲解,单一的思想,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对小学美术的教学具有很大的作用,有很大的益处。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判断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也是感知理解美的能力。多种层面共同构成审美能力,其中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感知力、审美评价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等等。其中审美过程就是通过调用已有知识、记忆和经验来体验、感受以及分析、判断审美对象的过程。此过程具有极为丰富的心理学背景与个性特点,而且深受美术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较高美术素养与稳定健全的审美心理,通过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高尚情操,是对学生人格与道德进行提高的必备条件。发现美、描写美、表达美,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18周岁之前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重要阶段,18周岁以后,人格将相对稳定和成熟。而8到14周岁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又是人格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意义非常重大。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描写美、抒发美。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统一,无论哪种方式的美,只要做到内心的理解和发现,都可以通过画笔去描写和表达。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课堂教育,更要重视课外教育。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户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体验自然美和社会美。组织学生登山,体会山的美;组织学生去戏水,体会水的美;组织学生去田间看农民伯伯种地,去工地看工人叔叔盖楼,体会劳动的美;引导学生去找优点和长处,感悟他人身上的美,引导学生把体会和感悟到的美用画笔描写和表达出来,这样的美术作品更真实、更鲜活、更生动、更能陶冶人的情操。
三、用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带动小学生们的积极性。
在小学美术课堂魅力制造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明白自己应当在语言与美术教学方式方面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在美术课堂中用自己有感染能力的语言带动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让每位小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
四、每幅课堂作品都能够展示自己的风格,体现其完美个性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独特的具有个性的人,同样的创作要求,每个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都带有自己的个性,具有不同的风格,教师不但不能千篇一律的要求学生创作,还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在美术作品中渗透自己的灵魂,让作品的独特灵魂吸引读者,产生共鸣。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过早地用绘画技巧对学生进行规范,应该注重对他们绘画兴趣的培养。然而,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十分重视教学知识的教授、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但相对忽略了对学生个人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从小就被固定的思维方式束缚,从而形成“千人一面”的作业现状。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对此种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六、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更客观的课堂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为学生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首先,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结束之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水平,从而为学生完善和弥补不足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要让学生从更客观的角度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六、创设民主氛围,使用激励性语言民主是给予学生学习动力、解放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与学生放置在平等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教学活动中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决策权。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会进行更自觉、更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课堂的秩序也会更加稳定。除此之外,教师的鼓励也是学生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其能够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多运用激励性语言,不断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人们对美术课程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学校美术教育水平也获得了一定的上升。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尝试与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美术教学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21/5/12 18:46:24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