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因此,老师应当给予更多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上,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我在总结了下面几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能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创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效率。下面列举几个教学事例,与同仁们共享。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
英国教育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他认为:许多技能、方法、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即只能意会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数学课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感受和习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感悟、反思和习得,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发展,感受成功探究带来的愉悦。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中,学生通过量一量活动,初步感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致是180度,但是此时学生尚存疑惑;通过拼一拼活动,学生便可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时疑惑消失了、成功探究的喜悦出现了;再通过特殊三角形的推导说明,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自信心诞生了……通过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究活动和与同伴的协作互助,不仅促使他们习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促使他们习得怎样探究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产生了良性变化。
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什么,更主要的是要关心他们怎样学。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做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善于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将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圆锥和圆柱的关系,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台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思考。两个学生合作操作:用圆锥体容器装水,倒进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连续倒进三次正好倒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圆锥体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圆锥体积V=sh÷3)。如此,通过学生实践与操作、感知与探索,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
四、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做中思考,思考中感悟
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在做中想、想中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例如,十二册《比例尺》,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这样处理的:课前布置学生测量学校篮球场(或教室)的长和宽,课中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在纸上画出篮球场(或教室)的平面图,并标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算一算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的值,由此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表示方式,进而运用比例尺进行有关计算。这种呈现方式先让学生“动手做(测、画、算),再在做中想,想中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个客观的事实,每一个教师在授课时都会遇到学生差异的问题,如果一个班级有70个人,那教师面前就有70个答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又好又快,为什么有的学生学的慢又没有真正掌握?为什么有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则一声不吭?这都与学生的性格,能力以及学习方式上的差异都有直接关系。教师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让这些有着不同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发挥潜能,让每一个认知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让学生学会说话,也让学生学会倾听。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表扬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对待五六年级的学生不用过多的表扬,一些廉价、频繁的表扬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能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自主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创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效率。下面列举几个教学事例,与同仁们共享。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以培养创新型的素质人才为目标,教育系统、学校、教师都应该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首先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主动使用正确的知识结构,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
英国教育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他认为:许多技能、方法、交往、态度、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即只能意会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数学课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感受和习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感悟、反思和习得,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发展,感受成功探究带来的愉悦。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中,学生通过量一量活动,初步感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致是180度,但是此时学生尚存疑惑;通过拼一拼活动,学生便可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时疑惑消失了、成功探究的喜悦出现了;再通过特殊三角形的推导说明,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自信心诞生了……通过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究活动和与同伴的协作互助,不仅促使他们习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促使他们习得怎样探究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产生了良性变化。
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什么,更主要的是要关心他们怎样学。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做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善于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将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圆锥和圆柱的关系,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台做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思考。两个学生合作操作:用圆锥体容器装水,倒进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连续倒进三次正好倒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圆锥体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圆锥体积V=sh÷3)。如此,通过学生实践与操作、感知与探索,增强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
四、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做中思考,思考中感悟
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在做中想、想中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例如,十二册《比例尺》,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这样处理的:课前布置学生测量学校篮球场(或教室)的长和宽,课中让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在纸上画出篮球场(或教室)的平面图,并标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算一算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的值,由此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表示方式,进而运用比例尺进行有关计算。这种呈现方式先让学生“动手做(测、画、算),再在做中想,想中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是个客观的事实,每一个教师在授课时都会遇到学生差异的问题,如果一个班级有70个人,那教师面前就有70个答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又好又快,为什么有的学生学的慢又没有真正掌握?为什么有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则一声不吭?这都与学生的性格,能力以及学习方式上的差异都有直接关系。教师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性,让这些有着不同性格特点,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发挥潜能,让每一个认知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让学生学会说话,也让学生学会倾听。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表扬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对待五六年级的学生不用过多的表扬,一些廉价、频繁的表扬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21/6/15 18:03:33
- 【点击频次】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