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需要我们从课前教学设计开始。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要有新理念支撑,正确把握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是其根本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有效
随着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人的信息技术素养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人生存、竞争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必然担当起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而这过程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就是其执行课程教学的重要义务。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更新教学设计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即观念支配行为。在以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其一,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培养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在信息的获得、加工、处理、交互和表达工程中获取信息技术, 提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具备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和态度, 顺应信息时代要求。其二,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为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
二、正确把握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新课程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同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共性,又有它自身独特的特性,是一门独立的兼具知识性和技能型的基础性学科。一是具有现代性。信息技术更新快, 其观点、理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 如何通过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去获得和处理现代社会信息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三是应用性。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科学计算、自动化控制、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 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体现。
三、有效进行教学设计
为了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方案,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了解学校教学环境,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最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硬件条件、教学模式、学生情况、综合其它学科、学习方法和导向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授人以渔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结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抽象性。理论联系实际。
(一)信息技术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来加以讨论。(1)言语信息教学流程。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结果分类, 有机械言语信息学习和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机械言语信息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没有逻辑意义, 只需要学生实记。教学是需要按照一定逻辑联系来安排教授顺序。提供“先行组织者”,并用逻辑顺序或根据与有意义的上下组织言语信息进行教学顺序的设计。(2)智慧技能教学顺序。布鲁纳主张用教学法来设计智慧技能教学顺序。学习实际上是从具象到抽象的。步骤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假设问题解决方案→验证假设问题→辩证结果→得出结论。奥苏贝尔主张教学顺序以“先行组织者”为起点, 在呈现具体学习任务。(3)动作技能教学顺序。动作技能顺序设计有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它的形成是通过练习来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方式的过程。如键盘的指法练习,需要通过一定的上级练习,才能掌握指法要领。提高录入速度。
(二)教学媒介手段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媒体选择设计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媒体得当的选择和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种类和选择范围更加多样,如何科学、有效、迅速地选择出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符合教学情境的媒体也并非易事。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或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性和教学功能。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功能,如有的媒体适合传递声音, 有的媒体善于表现运动、有的媒体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媒体的使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合理得当, 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服从教学设计策略。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及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在学习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一是讲授法。传统的教师授课通过口头语言、黑板、粉笔对精神进行传授知识,由于媒体的应用,现代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多媒体视听和大屏幕投影来进行授课。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理论的知识的讲授,尤其是操作技能,现代的讲授方法更利于学生视听结合,模仿学习操作技能。二是实验操作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般进行简单的模仿性操作,或是创造性运用知识技能的操作。三是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总之,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设计,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流程,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体验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发展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方东,基于回归生活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有效
随着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人的信息技术素养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人生存、竞争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必然担当起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和运用能力。而这过程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就是其执行课程教学的重要义务。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更新教学设计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即观念支配行为。在以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其一,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培养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在信息的获得、加工、处理、交互和表达工程中获取信息技术, 提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和理解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具备融入信息社会的能力和态度, 顺应信息时代要求。其二,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为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
二、正确把握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新课程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同数学、物理等学科具有共性,又有它自身独特的特性,是一门独立的兼具知识性和技能型的基础性学科。一是具有现代性。信息技术更新快, 其观点、理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二是工具性。信息技术是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 如何通过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去获得和处理现代社会信息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三是应用性。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科学计算、自动化控制、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 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体现。
三、有效进行教学设计
为了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方案,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为研究对象,了解学校教学环境,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最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硬件条件、教学模式、学生情况、综合其它学科、学习方法和导向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授人以渔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结合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抽象性。理论联系实际。
(一)信息技术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来加以讨论。(1)言语信息教学流程。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结果分类, 有机械言语信息学习和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机械言语信息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没有逻辑意义, 只需要学生实记。教学是需要按照一定逻辑联系来安排教授顺序。提供“先行组织者”,并用逻辑顺序或根据与有意义的上下组织言语信息进行教学顺序的设计。(2)智慧技能教学顺序。布鲁纳主张用教学法来设计智慧技能教学顺序。学习实际上是从具象到抽象的。步骤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假设问题解决方案→验证假设问题→辩证结果→得出结论。奥苏贝尔主张教学顺序以“先行组织者”为起点, 在呈现具体学习任务。(3)动作技能教学顺序。动作技能顺序设计有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它的形成是通过练习来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方式的过程。如键盘的指法练习,需要通过一定的上级练习,才能掌握指法要领。提高录入速度。
(二)教学媒介手段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媒体选择设计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媒体得当的选择和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种类和选择范围更加多样,如何科学、有效、迅速地选择出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符合教学情境的媒体也并非易事。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或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特性和教学功能。不同的教学媒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功能,如有的媒体适合传递声音, 有的媒体善于表现运动、有的媒体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媒体的使用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合理得当, 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服从教学设计策略。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往往能够通过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掌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事半功倍。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及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在学习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一是讲授法。传统的教师授课通过口头语言、黑板、粉笔对精神进行传授知识,由于媒体的应用,现代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多媒体视听和大屏幕投影来进行授课。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理论的知识的讲授,尤其是操作技能,现代的讲授方法更利于学生视听结合,模仿学习操作技能。二是实验操作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般进行简单的模仿性操作,或是创造性运用知识技能的操作。三是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总之,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设计,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实践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流程,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任务驱动中体验到学习快乐的同时,发展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方东,基于回归生活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
- 【发布时间】2021/6/15 18:09:32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