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作者】 曾红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是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好的学习效果,能够促进学生了解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反之,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解决时采用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升华,是学生养成数学能力的重要一课。同时学生在应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以致用。那么为了打造问题解决的高效课堂,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呢?下面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读题习惯,学会寻找相关联的数学信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作良好的铺垫。尤其面对三年级的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遇到问题解决大多都是有老师读题,而且信息量也不多,通常只有两个量,但随着知识的学习,问题解决由老师读题变成孩子自己读题,信息量也随之增加,开始出现3个或者更多的量。很多孩子遇到问题解决无从入手,笔者发现其实是他们根本没有仔细读题,或者读题时常常添字、漏字、抓不住关键性词词语,对题目理解错误,又或者读题只读一半、只看数值,就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想当然”地进行作答。只要你把题给他读了,他又立刻会解决了,或者你让他自己在你面前指着读几遍,他也就会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读题方法和习惯。在教学问题解决时,低段的学生读题的时候最好用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句,让学生把题目读完整,读完整后,让学生复述一遍,让学生完整的表达题意,搞清楚每一个信息的意思,再分析题意,找准相关联信息间的数量关系后用合适的方法去解答。
  二、利用对比练习,强化学生审题习惯
  学生在完成问题解决时,往往会凭借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决,比如,在教科书上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块长方形菜地,宽是15米,长是宽的3倍,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都知道欲求面积,先求长,而长是宽的3倍,所以长就用15乘以3等于45米得到,然后面积就是45乘以15等于675平方米。到了同步练习题目是这样的:一块长方形菜地,长是15米,长是宽的3倍,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很多孩子直接迁移了教科书习题的方法,而且这类孩子还是上课认真的孩子,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问过很多孩子,他们的回答都是我以为是一样的,或者说我没看清楚题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这种类型题的对比练习,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把这两题同时出现,让他们找一找相同点,不同点,体会哪怕一字之差,我们也要依据解题计划,思路进行,不能贸然或按以往习惯去解决。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问题给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问题解决也是学生把学到的有关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表现,但很多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分开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孩子通常能解决,可把问题放到习题里就不会了,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对已有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找寻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有机地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以此运用生活手段来解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在三年级某试题中“小华、小丽和阳阳参加60米游泳比赛,小华比阳阳多用1秒,小丽比阳阳少用1秒,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我利用学校体育比赛中的情况,将这道题转化为我班的百米赛跑情况,学生通过对比赛情况的回忆,第一名比第二名快3秒,第三名比第二名慢5秒,以此直观、形象地得出结果,并将此类推到教材问题中,学生可以轻松地得出答案,不仅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学以致用,注重知识的迁移
  问题解决的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变式练习来形成。在学生知道如何解决某类问题后,教师可“趁热打铁”,由易到难,因材施教,面向全体。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技能。
  教师在进行变式练习时,也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此类现实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贴近生活,不仅巩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标,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思维,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分析可知,解题能力在培养期间,会受到学生、教师、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对此,教师可以尝试情境创建法、开放教学法、动手操作法、归纳总结法等,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 【发布时间】2021/7/2 21:54:17
  • 【点击频次】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