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反思

 

【作者】 眭代全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李场镇塘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发,新课程理念犹如强劲的东风吹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生活并得到了广大教师和社会的普遍赞同。借着新课改的东风,我力求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现实的数学”“思考的数学”“学习者获得不断成功的数学”,我在不断的困惑中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中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后反思
  学本身是一门专业性特别强的学科,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应加强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并且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加强素质教育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结合这些重点,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和教学实用性的目的,制订科学的教学内容,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
  根据课本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大都需要设置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所以这也就间接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也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这节课的主讲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创设情境。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考虑所创设的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要考虑到创设的情境是否能够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利用情境和教师的引导功能让学生把情境创设和所学的内容联系到一起。例如,在几何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与不同类型图形相关的实物,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创设情境时有一个明确合理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时俱进
  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信息传播介质的井喷式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随之增加,对世界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这也就要求教师不能继续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来教学,教师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这种思想体现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情境设置时要结合当今的热点问题和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比如,在应用题的设置上,传统的题干设置往往都结合了建筑材料、购物的花销等具体问题,这些往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我们就可以用一些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玩具、零食分配等问题做题干,学生更容易理解。
  3.情境创设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
  情境教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因为情境也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例如,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是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很多情况。那么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应该采取哪一种教学情境比较好呢?这个答案不是标准的,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年龄和领悟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不是很高,所以一般故事情境的方式相对受小学数学教师的欢迎,而且故事情境的模式也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取向,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去。
  二、巧妙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三、培养自主能力,从旧识中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著名的特技教师吴正宪老师讲课时,教学气氛和谐,学生积极主动,教师挥洒自如,既生动活泼,又扎实丰富。以吴老师的“循环小数”为例,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吴老师在讲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巩固分数的概念,强调分数概念中的“平均分”,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二分之一”。学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教师没有简单作出判断,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吴老师在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并没有简单地指出谁对会错,作出判决,而是随机生成,创设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在辩论中,学生势必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去指出对方的矛盾,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锻炼。通过辩论,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个原本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强调却屡不见效的知识点在辩论中却是那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在辩论结束时,吴老师还及时进行评价,对“胜利者”给予肯定的同时,没有忘记对“失败者”作适当的安慰与鼓励。不挫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并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始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课堂时刻体现了人文情怀。“真理越变越明”学生在“辩论”活动中共同提高了认识,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更深层的理解,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激活思维的火花。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21/7/2 21:56:27
  • 【点击频次】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