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从巧设导语激趣、注重课堂过程调节和设疑诱思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激趣策略。
关键字:小学语文;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人共同的口头禅。我们常说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但这话并不准确,因为兴趣在促成动力生发的过程中只对感兴趣的对象或项目才会发生促进作用,而对其不感兴趣的对象或项目则产生消极和阻碍作用。如学生若不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上课时他们就可能佯装认真,而对他感兴趣的小动作如玩玩具就爱不释手。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就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而不是培养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则不然就会出现上语文课时学生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现象。实践中我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的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了,但只对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感兴趣而对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又不是那热情爱好,常常身在课堂心在外。所以,我认为即使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也还要分课上的学习兴趣和课外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生成,并迸发出更强劲的语文学习动力。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学生课内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巧设开课导语,实现课起趣来
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大多是选篇式编排,列入其中的多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当然了为了丰富性和文化传承也有不少寓言、诗词和文言文等内容。不论是什么体裁课文教学,我们都不要直奔教材讲解而忘了开课激趣的重要性。要知道“磨刀”虽然耗时但不会“误砍柴工”的道理,只有多激趣,让学生把能动性变成主体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时,他们才能事半功倍,在同样多的时间里收获到更多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语文导入这个启幕教学中,这个特别重要的开端,我们就应注重学生兴趣激发培养,使之点燃心中的学习之火,进而产生“我要学”语文的需求。落实到开课中,就是要巧设导语,通过与该课内容相关的人物、作者或背景等相关故事的介绍阐述,再加上教师的口若悬河、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解或配合多媒体的音效光效综合刺激,就可让学生从中受趣而情发,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陷井”中来。如在导入《端午粽》教学时,我设计的导语就是传统佳节中要干什么引出,从过新年的春节穿新衣、发红包说起,谈到元宵节看灯会、中秋节吃月饼等,直到端午节吃粽子。这时才引出新课讲解学正文。这样的教学导入无疑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且又从学生感兴趣的穿新衣、发红包出发,可以说,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实现了课起趣来的良好效果。
二、注重课堂过程调节,让学生尽量一直保持良好兴趣
有了开课的激趣,要让学生一直以这种积极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最理想需求。然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并非那么持久,需要我们注重过程调节,进一步激趣,才能使他们把注意力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来,但要注意,这两种活动都应要语文学习或内容理解为主,不能把学生已围绕课文学习的兴趣又转移到了其他事件上了。语文课堂上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指向一点,那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上来,以致于他们学得更好,更有收获。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注重过程设计和活动安排,尽量让学生一直有较强的主体性。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语文课上只要过了导入阶段就没完没了的讲解分析,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而讲得满堂都是他的声音。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顾学生主体的“乱作为”,把学生当容器注定是不能收到良好实效的,我县“三活课堂”创建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活力展现”,其目的就是要凸显学生主体性而不是教师的“满堂讲”。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导入以后时时注重过程氛围的调节,科学利用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合理安排学、用、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读久了就做,写一写汉字,说一说收获,用动作模拟文中连贯动作,课本剧表演文中情节等。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有时教师还会让学生站起来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拍拍手称赞某个同学等,都可以实现学习与活动相结合,学习紧张与疲劳缓解相结合,这样就可让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状态而不断投入其中。
三、设疑诱思,让学生思维卷入到学习中
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思维常在其中。游离是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天敌。要让学生沉浸在语文课堂中,就必须使用“教有疑”策略,通过设疑诱思,让学生思维卷入到学习中。落实到教学中,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流程设置诱思悬念或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古人常说学起于思,其实有效的学习不仅起于思,还要行于思,止于思,整个过程都有思维在发挥积极作用,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一直都是绷紧状态。而且,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例如,在《画鸡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时教师设疑——你们会画鸡蛋吗?你认为画鸡蛋很容易吗?面对这样两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认为不就一个椭圆嘛而表现得很不屑一顾。这时,教师话峰一转:其实画鸡蛋真的很难不容易,不信吗?来听一位曾画了一辈子的人是怎么说的。这是《画鸡蛋》的开课设疑,在各流程的推进中,过渡设疑、结课设疑,都是让学生思维不停运转的有效促进方式。这样的教学自然能让学生思维有收获,能有成功感。只是值得注意的是,思维的持续作用还需要我们教师利用表扬、激励等方式来提供动力。
当然,激语文学习之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也是不尽的。作为实践者,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等知识,尽可能强调学生内驱力的作用发挥,使之动力涣发,迸发出无限的学习活力。在本文结束之际,我还是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刘平,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的策略探寻[J].教育学,2020年。
关键字:小学语文;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人共同的口头禅。我们常说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但这话并不准确,因为兴趣在促成动力生发的过程中只对感兴趣的对象或项目才会发生促进作用,而对其不感兴趣的对象或项目则产生消极和阻碍作用。如学生若不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上课时他们就可能佯装认真,而对他感兴趣的小动作如玩玩具就爱不释手。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就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而不是培养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则不然就会出现上语文课时学生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现象。实践中我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的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了,但只对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感兴趣而对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又不是那热情爱好,常常身在课堂心在外。所以,我认为即使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也还要分课上的学习兴趣和课外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生成,并迸发出更强劲的语文学习动力。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学生课内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巧设开课导语,实现课起趣来
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大多是选篇式编排,列入其中的多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当然了为了丰富性和文化传承也有不少寓言、诗词和文言文等内容。不论是什么体裁课文教学,我们都不要直奔教材讲解而忘了开课激趣的重要性。要知道“磨刀”虽然耗时但不会“误砍柴工”的道理,只有多激趣,让学生把能动性变成主体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发挥时,他们才能事半功倍,在同样多的时间里收获到更多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语文导入这个启幕教学中,这个特别重要的开端,我们就应注重学生兴趣激发培养,使之点燃心中的学习之火,进而产生“我要学”语文的需求。落实到开课中,就是要巧设导语,通过与该课内容相关的人物、作者或背景等相关故事的介绍阐述,再加上教师的口若悬河、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解或配合多媒体的音效光效综合刺激,就可让学生从中受趣而情发,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陷井”中来。如在导入《端午粽》教学时,我设计的导语就是传统佳节中要干什么引出,从过新年的春节穿新衣、发红包说起,谈到元宵节看灯会、中秋节吃月饼等,直到端午节吃粽子。这时才引出新课讲解学正文。这样的教学导入无疑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且又从学生感兴趣的穿新衣、发红包出发,可以说,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实现了课起趣来的良好效果。
二、注重课堂过程调节,让学生尽量一直保持良好兴趣
有了开课的激趣,要让学生一直以这种积极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最理想需求。然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并非那么持久,需要我们注重过程调节,进一步激趣,才能使他们把注意力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来,但要注意,这两种活动都应要语文学习或内容理解为主,不能把学生已围绕课文学习的兴趣又转移到了其他事件上了。语文课堂上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指向一点,那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上来,以致于他们学得更好,更有收获。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注重过程设计和活动安排,尽量让学生一直有较强的主体性。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语文课上只要过了导入阶段就没完没了的讲解分析,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而讲得满堂都是他的声音。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顾学生主体的“乱作为”,把学生当容器注定是不能收到良好实效的,我县“三活课堂”创建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活力展现”,其目的就是要凸显学生主体性而不是教师的“满堂讲”。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导入以后时时注重过程氛围的调节,科学利用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合理安排学、用、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读久了就做,写一写汉字,说一说收获,用动作模拟文中连贯动作,课本剧表演文中情节等。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有时教师还会让学生站起来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拍拍手称赞某个同学等,都可以实现学习与活动相结合,学习紧张与疲劳缓解相结合,这样就可让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状态而不断投入其中。
三、设疑诱思,让学生思维卷入到学习中
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思维常在其中。游离是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天敌。要让学生沉浸在语文课堂中,就必须使用“教有疑”策略,通过设疑诱思,让学生思维卷入到学习中。落实到教学中,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流程设置诱思悬念或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古人常说学起于思,其实有效的学习不仅起于思,还要行于思,止于思,整个过程都有思维在发挥积极作用,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一直都是绷紧状态。而且,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例如,在《画鸡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时教师设疑——你们会画鸡蛋吗?你认为画鸡蛋很容易吗?面对这样两个问题,很多学生都会认为不就一个椭圆嘛而表现得很不屑一顾。这时,教师话峰一转:其实画鸡蛋真的很难不容易,不信吗?来听一位曾画了一辈子的人是怎么说的。这是《画鸡蛋》的开课设疑,在各流程的推进中,过渡设疑、结课设疑,都是让学生思维不停运转的有效促进方式。这样的教学自然能让学生思维有收获,能有成功感。只是值得注意的是,思维的持续作用还需要我们教师利用表扬、激励等方式来提供动力。
当然,激语文学习之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也是不尽的。作为实践者,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等知识,尽可能强调学生内驱力的作用发挥,使之动力涣发,迸发出无限的学习活力。在本文结束之际,我还是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刘平,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的策略探寻[J].教育学,2020年。
- 【发布时间】2021/7/2 21:57:30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