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作者】 王梦玲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古柏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有助于锻炼语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加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提高小学生朗读的质量。分析了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朗读貌似简单,实际上则需要眼、耳、口、脑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所以朗读是阅读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要指导小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小学生打下良好的朗读基础。书声琅琅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特色,朱熹曾说过“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也就是说读书要不紧不慢,字字读得响亮分明。可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我国课堂教學的优良传统,小学语文教师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加强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生由于处于特定的年龄段,孩子爱动,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一定的精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集中小朋友们的注意力,激发小朋友们对课堂的渴望与欲望。因此我们看到这些孩子,每天蹦蹦跳跳,十分开心,但可能遇到突如其来的一点事情,他们就会嚎啕大哭,其实这或许不是他们不懂事的表现,哭是孩子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心情郁闷时去运动,去流汗来排泄自己。哭,是他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些也都是由于孩子在没有一定的性情之前会经历的事情。反过来想,孩子的这个时候也正是我们培育性情,教育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最好的时机。这个时候的小朋友,没有过多的想法,他们会接收到你传输给他们的信息。不同的是,他们可能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很多事情,说一次就记住,儿童的吸收时间可能会比我们长一些,这时就需要老师、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通过长期的熏陶来培养教育孩子。在培养中有技巧地将孩子们融入到课文的情景当中,体会文章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
  二、制定长远规划,持续提高朗读效率
  任何事情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就必须保持新鲜活力,朗读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常规朗读训练一定时间的节点上,根据不同节日、不同学习内容或者学校活动,适时组织开展朗读比赛,如“朗读小达人”展示活动、“中秋节诗歌朗诵会”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训练,积极准备。在展示时,可以邀请家长来观摩,并担任评委,表彰优秀,鼓励后进,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朗读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有长远规划,在计划制订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共性,结合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不同活动内容,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训练的形式,激发朗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朗读训练,从而持续提升所有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主体品读促感悟
  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掀开有感情朗读的帷幕.鼓励学生默读,尝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将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读文,学生能更准确的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回乡偶书》这首古诗,学生对“老大回”、“鬓毛衰”不能理解,在诗意并未疏通的情况下读文,读得毫无滋味.经过学生的默读自学,解决字词,合理想象与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读懂了诗人年老之后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既亲切又喜悦的心情,其中还掺杂一些淡淡的伤感这样复杂感慨的心情.再来读文,有感情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
  教师是朗读教学的示范者,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较强的朗读能力以及朗读指导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考虑朗读方法的选择。不同的文章其所对应的朗读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为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为学生树立模仿的榜样,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朗读方法,积累更多的朗读经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需要背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感情,逐渐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课文背诵下来。另外,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也是非常必要,教师可以选出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大家进行朗读,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提供平台,发挥学生之间的积极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积极性。
  五、技巧指导,有效评价
  在课前,老师应该掌握好并理解好课程当中的对话,准确地传达出文章想表达的意图,在学生朗读前,教师也应该进行一定的示范与指导,在学生阅读后进行一定的评价。
  首先,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课本的内容,对朗读的学生做出一定的评价。评价要对学生的朗读具有指导性,不能够简单的说很好,非常棒,或者有点不好。在评价中一定要更加的具体,给学生们一个改进或者学习的方向。
  其次,评价要具有激励性。在评价中,要有激励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赞同,对学生们来讲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老师一定要大胆想象,激励孩子们,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关切,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每一册的阅读训练中体会阅读的乐趣。
  朗读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清楚认识到朗读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作为教学的着手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以及定期验收朗读教学的成果的方式为学生开展朗读教学活动。

  • 【发布时间】2021/7/2 22:00:45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