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论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作者】 孙 铁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需要物理教师充分利用“五育合一”背景下“三活课堂”创建的经验去创新实施。本文从实施生活化教学、设计“问题串”、引导预习、创新实验教学等路径去探讨了提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有效方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理这门源于生活的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不仅在物理领域作用巨大,在工业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领域中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由可此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长期以来,这门学科由于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讲”观念的影响,模式简单,教法单一,效果不明显,甚至很多学生都觉得这门学科太抽象,没有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物理教学又怎能实现预期达到新课标要求呢?随着“五育合一”新课改倡导高效教学的推进,提高教学效果的“三活课堂”理念在一线教师心中由此生根。而我们物理教学又如何在这呼声中作出积极响应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物理教学提效的探索实践。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使教与学在情境中展开
  物理源于生活的事实不容质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其教学实践展开的重要方法也不容我们更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即使在“活用教法”理念的倡导中也不能从本质上去篡改其实施路径,我们唯有遵循基本原则使其更优化。在以促进教育质量发展的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提效增质,我们就要充分抓住物理源于生活这一本质,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实用性中体验趣味性,从而扬起学习自信,产生强烈的“我要学”意识。为此,我们就应创设生活化情境来展开,以此来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比如,在教《凸透镜成像》课堂中,就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站在教室门口手持凸透镜进行观察,先看远距离的行人和树木,还看近处的同学,最后我让他把凸透镜接近我的鼻子,距离由远到近,再细细观察其变化。结果,观察的学生看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鼻子。实践证明,提出这样与学生身边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学贵有思有疑。思、疑都是调动思维参与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学生主体性释放的重要策略,更是我们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们要体现“教有疑”理念,最好的方法就是设计“问题串”,即把要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情况,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思维导向中进行物理学科学习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究精神,还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密度》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可这样设计“问题串”进行:①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二者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②同一种物体,如果质量相同,那体积会怎么样?③与第二个问题相反,如果物体相同,体积相同,质量会不会相同呢?……一共8个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有明确的探究学习方向性,还能在各个问题突破的过程中加深认识,形成知识结构。
  三、鼓励学生积极预习,注重过程学法指导
  预则立。没有积极地预习自学,哪能给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对新知学习的“底气”。因为预习是课堂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前奏曲”,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课堂师生互动的频度与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知道,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重要平台,是促使他们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新知获取的重要载体。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预习自学实践中来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他们成为自觉学的乐之者。这过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最重要的是预习方法。二者的综合作用就是促使学习预习自学更有主动性。当然,这样效果的实现最好是结合内容学习去进行,通过提问驱动这样的学法引导,以问代学法引导授予,鼓励学生在完成问题中去感悟学习方法,在成功中去总结方法。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学法的重要性而不断地在学习中对方法进行积攒。最后带着方法去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离开了实验的物理,很可能不能成为独立学科,即使有教材,也可能是短短的几页篇幅。的确,实验在教材中的所占比极大,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载体。因此,与其说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不如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为准确。例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章节内容,每个知识点都是在实验中进行结论的,没有实验作基础,物理知识都感觉是凭空产生的。而有了实验的推导,我们才知道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蕴藏着很多物理知识。基于这样的事实,就需要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提高实验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此,在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我们就将这个作为重要目标来进行,实践中搭建平台,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去操作。由于该实验中涉及到的变量较多,就引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这个实验方法去展开。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时一定要作为记录,填好表格,在实验操作完要对实验进行分析。
  总之,在“五育合一”背景下我们要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就应创新策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施教,才能保证课堂的时新时异,从而让学生产生新颖感,催发学习动力,成为主动的自觉学习者。这样,我们物理教学高效课堂的创建就有了学生这一角色的大力支持,其实现的脚步就更近了。
  参考文献:
  [1]覃雪梅,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8年。
  • 【发布时间】2021/7/2 22:01:42
  • 【点击频次】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