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指导下对小学生有效开展研学的实践探究

 

【作者】 苏玉玉

【机构】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研学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不仅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而且能有效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小学课堂不断尝试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笔者根据自身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也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的体会,特对小学生有效开展研学的实践作出简要论述。
  关键词:研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学;实践;探究
  研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旅行的过程中以增进技艺、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明确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研学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杠杆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创新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问题、增强应用知识的意识。构建高效的研学课堂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需要教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整合,并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支持,深入学习、研究并积极实践。
  一、研学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研学旅行,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那时多指士人学子远游异地,从师学习,以所学游说诸候,求取官职。两汉承继战国游学之风,学子们远行访师问道,既求闻达也求仕途。唐代旅行学习之风日盛,众多士子走出书斋,多作郊游、远行、交友、边塞之旅。及至宋代和明清,书院盛行,学子们穿行于不同学院的不同学派之中,广采博收,士人旅行制度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流意识逐渐形成。
  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课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正是在这些方面,研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谋而合”。
  (一)研学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首先,学生是研学活动的策划者。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生成兴趣,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核心地位,会基于学校的实际和地区的资源进行自主选择与整合,进而确定活动主题,预设研学内容。其次, 学生是研学组织过程中的管理者与承担者。学生会通过充分磋商来确定研学路线的制定、经费的预算、规则与纪律、分工与合作以及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再次,学生是研学过程的亲历者和体验者。当学生踏上研学的征途,穿梭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会主动地去感觉、去思考,或激扬或沮丧、或觉悟或迷茫、或喜或悲,这种别样的生活与生命的体验能够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塑造自我。
  (二)研学内容的开放性
  研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研学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因而,研学的内容必然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由于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呈现,即使同一研学内容也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会不时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生成新的主题和目标,从而使研学的广度拓宽、深度延伸。在相同的研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异而趋向各自感兴趣的认知场域,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概而言之,研学使学生身处自然与社会之中,不断与自然和社会“沟通”,使他们宽广了胸怀,丰富了见识。
  (三)研学方法具有探究性
  自主性较强的研学,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确定研学主题时,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选题,这就要求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捕捉来自身边的问题并进行界定、甄别、筛选和整合。学生需要对研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评估,以设定较为合理的研学方案。研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许多问题,可能会是学生不曾预料到的,故需要学生通过探索甚至试误加以解决。同时,无论是通过“温故”而获得的还是通过探索或试误发现的新知,都需要在研学中再次验证。最后,经验证了的新知,再用于解决类似问题,会形成举一反三的体验等等。
  (四)研学取向具有实践性
  研学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研学中,学生想要探寻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提取先前储备的理性材料,用于理解当下面临的感性材料,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改造并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由此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客观存在的关系,并通过观察、访谈、操作、验证和体悟等方法,检验其真伪,对知识进行再次解读,直至“真知”,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相对于课堂教学,研学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匡正当前学校课程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课堂讲授、偏重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弥补学生经验狭隘、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
  二、研学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旅游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肯定。近几年来,自然观赏型、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文化康乐型、励志拓展型等各种各样的研学旅行活动,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开展富有成效的研学活动,能实现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的目标。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清明节前,学校组织学生以“文明祭扫,向革命先烈致敬”为主题的扫墓活动,实现了如下研学目标。
  其一,知识目标。中国的革命史,板桥的革命先烈。解读它,不仅能了解其昔日的中国历史,党史等情况,而且能了解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家乡革命文化的积累。
  其二,能力目标。围绕中国革命史,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不仅发展了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也提升了他们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研学突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
  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从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产品、研学基地、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规范研学旅行服务流程,让研学旅行开始有规可依。此后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一系列文件,为研学旅行的规范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品质化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研学的教育价值在于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一)丰富学习方式
  研学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探究等,使以往局限于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种方式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外在的学习方式,而且丰富了其内在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因为学生在面临研学的实际问题时,不仅需要收集感性材料,而且要迅速将之加工,转化成理性认识,否则就难以理性地解决问题。其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必不可少,直至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得出结论。
  (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研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当家做主,因而使得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如前所述,研学的路线、主要活动内容、经费筹措与使用、小组的建立、各个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等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其中包含着的自愿、自决、自省与自律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他主性”与“自主性”的辩证关系,明白了自主不是“为所欲为”,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有利于他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主。
  (三)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只有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并产生认同、敬畏、信任或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进行了道德教育,而研学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机会。研学让学生走出校门,游览自然风光,瞻仰革命圣地,考察社会民情,走进博物馆、博览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体会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此外,研学更是一种升华精神的文化活动。通过观光游览或访古问今,更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完美的人格。
  总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研学旅行就是这样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通过探访、观察,进而学习和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传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学习、热爱生命。所有研学旅行内容都与各学科知识点相配套,实践任务中都会用到课堂所学,让学生学以致用。研学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开发与利用研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杏梨,杨军;以“两山”理论探索“两型”旅游——以婺源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
  [2]丁胤骥;借助“任务驱动”教学,培养数学“研学”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20
  [3]赵志勤;开展研学旅行,推动育人方式转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
  • 【发布时间】2021/8/2 16:56:56
  • 【点击频次】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