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通过质疑、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提高语文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真正自主。
二、营造团结互助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一直以来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常常出现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被动的听。而且部分教师仍然本着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明显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未来的课程教学要以师生合作,全员互动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培养优秀心理不素质的前提下遵循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探索合作方式营造团结互助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合作,针对课堂内容对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各小组成员都参与问题的回答中来,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当遇到部分学生不敢发言或回答不上来时,该小组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替其解答,其次让每组成员共同对该组答案进行讨论与总结,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由全班同学作答。这样一来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再一个就是建立激励性评价方式,比如在小组回答完问题之后要各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评价完之后教师给每位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并树立小组间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团体合作的结果与他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共享小组荣誉。学生在团结合作学习中获得荣誉感大大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在合作中他们既可以大胆的做自己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途径。为此,在课改中,我彻底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道这个观念,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津津有味地上课。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根据课文中春、夏、秋、冬的描写,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于是,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有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自学的方式,还有的小组邀请我与他们共同学习,因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学习,因此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得也比较深入。在反馈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喜欢春天,有的同学说喜欢夏天……,并为了能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学生除了对课文优美语句的理解朗读外,还加上自己课外查找到的知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适机引出下文:小兴安岭除了四季都很美丽,它还是我国的森林宝库呢!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让学生在兴头上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一堂本来要讲得口干舌燥的课,就因为让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竟上得这么轻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的心理不由得沾沾自喜。
四、利用学生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激发成功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围绕文本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如:背诵、配乐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绘画、访谈、合作表演、设计手抄报等等,用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兴趣,用成功换来新的成功。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发并丰富语文学习资源,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来吸引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书面、口头或图文等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围绕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围绕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或国家大事,让学生事先广泛地搜集材料,进行独立的思考,认真地准备。然后,组织讨论、辩论和演讲,学生自主地使用语言工具,开阔了视野,同时学习了辨别是非善恶;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去查阅资料、去采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写出有自己独特体验的调查报告,再以各种形式汇报。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也无论是表达水平的高低,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察所得,都应给予肯定。
语文学习的源头是生活,有道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语文学习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吸引学生,激发“想学”的愿望。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究心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知识、探寻答案。同时,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应用语文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与乐趣,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真正自主。
二、营造团结互助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一直以来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常常出现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被动的听。而且部分教师仍然本着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明显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未来的课程教学要以师生合作,全员互动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培养优秀心理不素质的前提下遵循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探索合作方式营造团结互助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合作,针对课堂内容对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各小组成员都参与问题的回答中来,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当遇到部分学生不敢发言或回答不上来时,该小组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替其解答,其次让每组成员共同对该组答案进行讨论与总结,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由全班同学作答。这样一来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再一个就是建立激励性评价方式,比如在小组回答完问题之后要各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评价完之后教师给每位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并树立小组间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团体合作的结果与他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共享小组荣誉。学生在团结合作学习中获得荣誉感大大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在合作中他们既可以大胆的做自己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途径。为此,在课改中,我彻底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道这个观念,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津津有味地上课。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根据课文中春、夏、秋、冬的描写,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于是,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有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自学的方式,还有的小组邀请我与他们共同学习,因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学习,因此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得也比较深入。在反馈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喜欢春天,有的同学说喜欢夏天……,并为了能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学生除了对课文优美语句的理解朗读外,还加上自己课外查找到的知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适机引出下文:小兴安岭除了四季都很美丽,它还是我国的森林宝库呢!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让学生在兴头上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一堂本来要讲得口干舌燥的课,就因为让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竟上得这么轻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的心理不由得沾沾自喜。
四、利用学生特点,组织各种活动,激发成功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围绕文本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如:背诵、配乐朗诵、演讲、辩论、讲故事、绘画、访谈、合作表演、设计手抄报等等,用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兴趣,用成功换来新的成功。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发并丰富语文学习资源,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来吸引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用书面、口头或图文等各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围绕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围绕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或国家大事,让学生事先广泛地搜集材料,进行独立的思考,认真地准备。然后,组织讨论、辩论和演讲,学生自主地使用语言工具,开阔了视野,同时学习了辨别是非善恶;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各种途径去查阅资料、去采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写出有自己独特体验的调查报告,再以各种形式汇报。无论是何种表达方式,也无论是表达水平的高低,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察所得,都应给予肯定。
语文学习的源头是生活,有道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语文学习也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吸引学生,激发“想学”的愿望。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究心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知识、探寻答案。同时,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应用语文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与乐趣,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 【发布时间】2021/8/2 16:59:00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