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研,让教师支持更有质量

 

【作者】 彭德勤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岷江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幼儿户外自主小树林游戏为例

  “教师的存在应该是,幼儿能够看到的,但却是在并不显眼的地方的人”,日本学前教育泰斗仓桥物三告诉了我们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和角色定位。在幼儿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一直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教师观,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帮助者”,如何让教师支持更有质量,让儿童能全身心的投入,主动思考、积极合作、遇到困难坚持不懈,迸发能量?现结合我园百合花班幼儿的自主户外小树林活动,谈谈如何站在儿童立场,以有效支持和帮助儿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开展教研,让教师支持更有质量。
  一、游戏案例
  幼儿园旁边种植了许多桂圆树,树多、地面平整,成了孩子们经常玩耍的乐园。一天,老师带孩子们到树林里捡落叶,小杰指着树上惊讶地叫道:“快来看呀,那里有一个鸟窝。”孩子们兴奋地聚到树下,七嘴八舌地说道:“鸟窝里有鸟吗?”“有鸟蛋吗?”“里面会有鸟宝宝吗?”……孩子们对鸟窝产生浓厚兴趣,都想爬上树去看看鸟窝里有什么。
  爬树对孩子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增强四肢肌肉力量、身体控制和平衡、科学探究、安全和自我保护,太多太多。老师决定支持孩子上树去看一看的想法。
  (一)爬树看鸟窝
  要上树去看鸟窝,需要解决“树太高,如何上树”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孩子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尝试。
  第一个阶段:徒手爬树
  动作敏捷的辰辰首先站出来:“让我来!我以前都爬过树。”说着就双手抱住树干,往上一跳,双脚夹住树干用力往下蹬,脸涨得通红,刚蹬了两下,嗖的一下就滑下来了。“唉!脚要滑,我的手又没力气了!”熙熙说:“你没力气,要不我们来推你!”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第二轮爬树开始了,辰辰双手抱住树干,撅起小屁股,双脚蹬住树干,孩子们急忙围了过来,两个推脚,一个推屁股,你用一下力,他用一下力,把辰辰推得左摇右晃,“哎呀,我抱不住了,要掉下来了!”爬树再次失败。
  支持:一方面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孩子思考更多上树的方法,另一方面向孩子提出找工具来帮忙的建议。师:“还可以怎样上树?我们可以回幼儿园找一些工具来帮忙”。
  第二阶段:多方法爬树
  孩子们回幼儿园找来了各种绳子、长短不同的木板、布条,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往树上甩绳子想吊绳子上树,但绳子甩不上去;有的用木板搭在树干上爬,但木板老是滑落;有的用石头垫,由于石头不规则总是滑落下来……
  支持:鼓励孩子们去寻找帮助上树所需的材料,撬动已有经验,尝试不同的上树方法。
  第三阶段:绑树梯上树
  随后,孩子们想到了用绳子将木板绑在树上绑成树梯。
  第一次绑,他们将木板窄面靠树,用绳子在木板与树之间来回绕,由于木板和树的接触面太少,稍一用力,木板就会由平放变成立放,绳子变松、木板滑落。试了几次后,他们发现宽面靠树更容易绑稳,索性就立着绑,木板虽然能绑在树上了,但踩上去,还是往下滑。
  这时老师抛出问题:我发现你们的木板总会往下滑,看来要用一些办法?
  这时有的孩子想到要多绑绳子;有的觉得在绕的时候,要用力,可以像园林叔叔那样用脚蹬树拉绳子,就会绑得更紧;有的想要换一根细的绳子试试。于是,教师鼓励孩子们用想到的办法进行第二次绑,有了前期教师和小朋友共同梳理的经验(多缠绳子、边缠边拉等),树梯绑好了,一个孩子双手抱树,踩在树梯上,再着树杈,爬上了树。
  支持:教师随即拍下他们的缠绕方法,回园后再拍了绑稻草人、绑标识、绑栏杆的视频给孩子们看,并提供长长短短的木板和竹筒,请小朋友们绑来给幼儿园各游戏区做标识。
  (二)一起来“飞檐走壁”
  爬树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兴趣点开始转移,有相互邀请到自己的树上来玩,有尝试在两棵树上相互递东西,有的想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上去。教师关注到了孩子们这一行为,对他们说道:我发现你们两棵树中间隔太远了,看来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过去?孩子们商量可以在树上架一座桥。“在两棵树的中间架一座桥,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你们想用什么材料来架桥呢?”孩子们提出,可以用长纸筒、树棒、竹竿、木板、铁丝、布绳等材料架桥。但找了找带来的材料,只剩下一些布绳、电线、麻绳。为了不让游戏中断,老师发出疑问:绳子可以架桥吗?有的孩子说不能,有的孩子说能,因为和爸爸到宜宾公园玩的时候,就有绳索桥。老师抓住机会提出建议:我们试一试。在建构绳索桥的时候,孩子们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尝试。
  第一个阶段:单绳索桥
  在选择材料时,有的孩子选细麻绳,有的用电线,有的选布绳,借助前期绑树梯的经验,很快把绳子绑在树上玩起来。结果细麻绳做的桥一踩上去“啪”就断了。旧电线做的桥很滑,根本不敢开步走。布绳做的桥可以踩上去,可当孩子走到绳子中间不得不将手放开树时,身体就开始左右摇晃,眼看就要跌下来了,教师赶紧上前抱住了孩子,“好险啊!差点就掉下来了!”
  随后,老师和孩子们通过讨论进行了问题梳理:麻绳为什么会断?(可能是太细)。电线绳为什么踩不稳?(要滑)。布绳为什么能踩着走?(它要粗一点,也不会滑)。为什么走到中间就站不稳呢?(开始抓着树,手放开树以后就站不稳了)。怎样才不会晃?(抓住东西就不会晃)。有什么东西可以一直抓住呢?(可在上面再绑一根绳子)。那就试试看吧。
  支持:在游戏出现安全问题时及时介入,保护孩子免伤害;通过讨论进行问题梳理,帮助孩子了解材料属性,获得经验,找到安全过桥的办法。
  第二个阶段:双绳索桥
  孩子们试着在原来绳子的上面再系了一根布绳,双脚踩住下面的绳子,小手紧紧抓住上面的绳子,尽管有些摇晃,还是顺利地走到了另外一棵树。哇!“我终于可以飞檐走壁了!”获得成功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喊出。接下来他们还把挨近的两排树都系成了绳索桥,大家都参与到了“飞檐走壁”的游戏中,连平时胆小的孩子也在同伴的鼓励下勇敢地尝试起来。
  (三)我们去建游乐园
  树林里的游戏让孩子们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游戏想法,畅玩日活动又快到了,教师开始征求孩子们的意愿,大家一致表示还想去树林玩游戏。
  老师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想怎么玩?“我想做秋千。”“我想搭滑梯。”“我想做吊床。”“我还想去玩上次的飞檐走壁”……一个孩子说:“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好像一个游乐园,我们就去建游乐园吧!”
  支持:大家认同了这个想法后,针对要准备的材料,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并建议孩子们把需要的材料做成计划书就不会漏掉东西。
  孩子们寻找合作伙伴,做好计划书,并根据计划找来了电线、绳子、箩筐、废旧布条、剪刀、木板……兴致勃勃地抬着材料再次进军小树林!
  活动片段:滑轮
  四个孩子找了两棵有大树杈的树,第一次,做了两边一样高的滑轮,四个孩子轮流上去试着滑都吊在了空中,滑轮并没有象他们想要的那样滑向另一边,孩子们以为是矮了滑不动。第二次,四个人合作把两边同时抬高放到更高一点的树叉上,其中一个孩子爬上去试过后叫起来“还是不行”。最后,有一个孩子盯着纸筒看了很久说“哎呀!我知道了,一边高一边矮才会滑得动!”然后飞快地爬上了一棵树,把纸筒的一端放到矮一点的树杈上,终于滑下来啦!
  支持:教师表现出足够的耐心,闭嘴等待。在孩子误解了高度和坡度的关系,调整时同时把两边都升高了,滑不动时,老师并没有急于去提建议或帮忙。当孩子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探索时,不打扰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接下来,呆床游戏、秋千游戏、售票厅游戏、穿越火线、挖地雷……追随幼儿游戏中的问题和兴趣,在教师教研推动和有力支持下,小树林中的游戏层出不穷。
  二、教研引领的儿童游戏中教师支持的探索
  (一)争论——野外活动与儿童安全的价值研讨
  在老师带孩子去树林玩之前,幼儿园发生过一场“不带出去”与“带出去”的激烈争论。主张“不带出去”的认为:树林里有草丛,可能会有蛇;树枝上有钉钉,爬树会受伤;树林里虫虫多,孩子会被叮咬;万一有点意外,家长那里不好交待……总之,安全隐患太多,不能带出去。主张“带出去”的认为:自然中的树、草、石、果,有太多的学习可能,到树林中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野趣,更是一种挑战,从尊重儿童的角度讲,应该满足他们的需求。树林里有安全隐患,可以在孩子进去之前做安全隐患排查:选择草丛不密集的区域,检查树上有无钉钉,涂抹一起防蚊虫叮咬的药……对有特别担忧的家长,可以先征求家长的意见,乐意带出去的,老师才带出去。争论的结果是:我们不可能因为怕吃饭咽着,就不吃饭。安全保护很重要,但在探索、挑战和冒险中去尝试进行自我调整、主动寻找到自我保护的办法更为重要,可以把孩子带出去。事实上,我们从后来多次的树林游戏中看到,树林中的游戏赋予了孩子们最鲜活、最灵动的游戏状态,孩子们享受着野趣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和成长。而在树林里的多次游戏中,没有一个孩子出现意外,最初担心孩子受伤的家长,后来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加入游戏。老师们也明白了,对儿童的兴趣作有准备的支持,并且相信他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究习得自我保护方法,安全问题也不那么值得大家过分担忧。
  (二)质疑——儿童游戏与教师游戏的恍然顿悟
  当孩子能梆树梯爬树后,老师们进行了一次研讨,希望支持孩子找到更多的方法爬树。正当老师们想到可以建台阶、做绳梯、架板凳等多种方式并为此预设材料时,有老师提出了质疑:那么大的一个树林,当我们再一次带孩子进去的时候,他们会只想着怎么样爬上树去看鸟窝吗?除了爬树,树林里会不会有孩子们自己喜欢的游戏呢?老师在这里预设的游戏到底是孩子的游戏还是老师的游戏?是不是应该去问问孩子们的想法,根据孩子们的想法再计划材料呢?果不其然,当老师去问孩子们到树林里要怎么玩时,很多孩子想的已经不是怎么样爬树,而是“我要搭帐篷”“我要做摇床”“我要挖宝藏”……当孩子们再一次来到树林时,老师们发现孩子们除了玩爬树外,还玩出了绳索桥、秋千、吊床、穿越火线等游戏,这些游戏才是儿童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自己喜欢的游戏。日常游戏中,很多老师经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帮儿童决定玩这样,玩那样。有了“要玩儿童自己的游戏”这样的顿悟后,老师们在思考“玩什么,怎么玩”时,学会了先质疑这是儿童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学会了首先想到撬动儿童的游戏经验,征求儿童的意见和想法。
  (三)选择——儿童计划与教师计划的调节把控
  在组织孩子选择上树材料前,教师进行了教研。大家充分讨论,认为大班孩子在平时游戏中攀爬人字梯和一字梯已轻车熟路,再用这样的梯子对孩子来说没有挑战,应该使用结构化程度较低的材料,发挥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性使用替代物,找到上树的办法,会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于是,在孩子们去选择材料之前,老师把材料区的梯子全部收了起来。孩子们去校园和班级游戏区寻找上树需要的材料,有的孩子拿了木板,有的拿了跳绳,但老师们发现找到材料的孩子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孩子两手空空。大家有点困感:户外活动区、班级区那么多材料,为什么这么多孩子找不到材料?怎样才能让每个孩子找到帮助自己上树的材料呢?是孩子对上树的方法不明确?还是在众多材料面前有选择障碍?于是,老师组织了第二次材料选择。在让孩子们找材料前,老师先请他们说说想用什么办法上树,根据孩子们的想法,教师选择提供了各种各样可能会用到的材料,再让孩子们找需要的材料,这一次95%的孩子找来了材料。当老师赋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给予孩子开放性选择前,教师应先帮助儿童梳理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计划,这可以培养儿童游戏的目的性、条理性。儿童选择到适宜的材料后,容易获得成功感和安全感,也为后续成功上树提供有效的支持。
  随着对儿童游戏研究的深入,开展高水平游戏已成为幼儿园对游戏活动的品质追求,而教师支持的质量决定了游戏品质。在教研中,我们需要探讨在时间序列上的游戏前周密计划、游戏中适时互动、游戏后总结拓展的教师支持内容操作,在深入观察、解读幼儿行为基础上提供经验、材料、交流互动、充足时间等的支持策略,以促进高水平游戏的发生和持续。受地区教育环境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在转变教师教育行为和提升教师支持质量的道路上,不同的幼儿园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困难、遭遇不同问题,但只要我们愿意真正站在儿童立场思考和实践,努力保持儿童那样对游戏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就一定会更加了解儿童、更加追随儿童,在游戏中和儿童共同成长!

  • 【发布时间】2021/8/2 17:00:44
  • 【点击频次】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