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 ;
【正文】 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在于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政治使命,根本在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的迫切需要。
一、 加强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幼师的迫切需要
学前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新时代“四有”好幼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教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指导纲要》对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能够坚定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统称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老三学”。“学前教育学”课程知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加强“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促使专业教师回归“育人”的初心,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提供“四有”优质幼师。
二、 学前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一)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分析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基于“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首先,要注重通用的育人元素的挖掘。其次,要注意特色育人元素的挖掘。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特色以及历史积淀,立足于课程性质,形成特色的育人元素,将思政之盐自然融入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确立课程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根据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确立课程建设目标,深入挖掘“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道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分为四大学习单元: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家庭、社区。
(三)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融合
“学前教育学”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元素融合,融入点较多,现主要举例如下。融入点一:培养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走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信念。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摆渡人,更必须有坚定信念。融入点二:培养学生具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融入点三:培养学生法规意识,依法从教。融入点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师德标准。融入点五: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融入点六: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融入点七:融入新时代精神,加强生命教育。
(四) 采用对分课堂,促进课程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
采用对分课堂(PAD课堂),其优势是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学前教育学”课程采用对分课堂形式:课程知识一部分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呈现,教师只讲授教学内容框架重难点,不覆盖细节;另一部分由学生借助教师课前提供教学资源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获得;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技术支持,实现课前资源上传、课上微信互动等教学辅助活动,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在对分课堂实施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对于“学前教育学”课程比较简单的知识点采用当堂对分,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就可以采用隔堂对分形式,交替进行。
(五) 注重学生体验,采用有效促进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的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转移;从固定学校教育向泛在教育转型,教育的手段向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转型。因此,应适应教育形态变化,注重学生体验,使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自然融合。
(六) 加强“形成性考核”,注重专业知识融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同频共振需要有相配套的课程考核。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课程形成性考核项目均以小组合作大作业形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0%,小组合作参与度、作业展示占平时成绩80%。注重专业知识融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先前学生上课玩手机、表情呆木、课堂效率低;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后,人人有任务,人人得到发展。小组长统筹本组任务、记录员记录小组发言和参与讨论情况、资料收集员从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总结汇报员需要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上台演示阐述。通过课后与学生交谈,相比枯燥的说教,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学生一般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讨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宿舍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动力。但由于“学前教育学”课程一般一学期,授课时间有限,对学生行为观察时间不足,给评价带来了困难。
综上所述,“专业课程”思政是核心部分,也是比较难解决的。如何攻坚克难,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遵循规律,避免形式主义。其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抓住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助推三教改革。再次,加强教师育德意识、能力提升和团队建设。最后,应加强课程评价,助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一、 加强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幼师的迫切需要
学前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新时代“四有”好幼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教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指导纲要》对教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能够坚定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统称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老三学”。“学前教育学”课程知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加强“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促使专业教师回归“育人”的初心,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提供“四有”优质幼师。
二、 学前教育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一)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路径分析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基于“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首先,要注重通用的育人元素的挖掘。其次,要注意特色育人元素的挖掘。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特色以及历史积淀,立足于课程性质,形成特色的育人元素,将思政之盐自然融入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确立课程育人目标,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根据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确立课程建设目标,深入挖掘“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道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分为四大学习单元: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家庭、社区。
(三)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融合
“学前教育学”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元素融合,融入点较多,现主要举例如下。融入点一:培养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走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信念。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摆渡人,更必须有坚定信念。融入点二:培养学生具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融入点三:培养学生法规意识,依法从教。融入点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师德标准。融入点五: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融入点六: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融入点七:融入新时代精神,加强生命教育。
(四) 采用对分课堂,促进课程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
采用对分课堂(PAD课堂),其优势是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在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学前教育学”课程采用对分课堂形式:课程知识一部分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呈现,教师只讲授教学内容框架重难点,不覆盖细节;另一部分由学生借助教师课前提供教学资源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获得;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技术支持,实现课前资源上传、课上微信互动等教学辅助活动,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乐学善学、批判质疑、勤学反思、实践创新。在对分课堂实施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对于“学前教育学”课程比较简单的知识点采用当堂对分,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就可以采用隔堂对分形式,交替进行。
(五) 注重学生体验,采用有效促进思政元素内化和吸收的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转移;从固定学校教育向泛在教育转型,教育的手段向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转型。因此,应适应教育形态变化,注重学生体验,使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自然融合。
(六) 加强“形成性考核”,注重专业知识融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同频共振需要有相配套的课程考核。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课程形成性考核项目均以小组合作大作业形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0%,小组合作参与度、作业展示占平时成绩80%。注重专业知识融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先前学生上课玩手机、表情呆木、课堂效率低;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后,人人有任务,人人得到发展。小组长统筹本组任务、记录员记录小组发言和参与讨论情况、资料收集员从各种渠道收集资料、总结汇报员需要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上台演示阐述。通过课后与学生交谈,相比枯燥的说教,学生更喜欢这种方式。学生一般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讨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宿舍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动力。但由于“学前教育学”课程一般一学期,授课时间有限,对学生行为观察时间不足,给评价带来了困难。
综上所述,“专业课程”思政是核心部分,也是比较难解决的。如何攻坚克难,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遵循规律,避免形式主义。其次,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抓住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助推三教改革。再次,加强教师育德意识、能力提升和团队建设。最后,应加强课程评价,助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 【发布时间】2021/8/2 17:01:18
- 【点击频次】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