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不是历史教学的附加而是重要责任。有效的历史教学就应加强情感目标的达成。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创新培养策略,结合史实、以情融理、宣传成就和寓教于乐等路径去加以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情怀;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将要形成理性思维、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学生们来说尤为重要。历史课不仅要培养学生历尺唯物主义、历史辨证主义的历史观,传授社会发展理论知识,认识科学发展观,更重要的是要以史为鉴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特别应达成新课标中关于爱国情怀培养的具体项目要求。而初中历史课如何让学生从抽象、说教的历史学习中解放出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主动历史学习兴趣,从而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了大量实践。下面,结合历史教学,我就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实践策略谈谈感受。
一、结合史实,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民族责任感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凡在课堂教学有很大成就者,无不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卓越教师。而且,他们激趣,不是利用外在手段激发,而是通过挖掘教材自身的趣味因子来使课堂充满乐学元素。从而以达到增强自己课程吸引力的目的。纵观现行历史教材,从头至尾无不是贯穿着围绕爱国与卖国相互斗争这样一条线索来编排组织,尤其是中国近代史,这条主线更为明显。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激趣手段选择上,就要求以此为抓手,充分围绕主线作文章,讲爱国的故事和爱国的英勇事迹,既能激趣又能煽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当然,也也利用其反而事件来激趣,同样可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情感态度目标在历史课堂中的重要载体,通过放在具体事件中可让学生在领会历史人物意义中懂得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逻辑联系,从而获得爱国教育,树立起奋发图强的意志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以发展他们民族担当意识和能力。
二、利用文化瑰宝,以情融理,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既教书又育人,传知与晓理并行,在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与方法、情感培养相结合,这是历史学科自身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也是其作用——学史鉴今,学史知未的所要求如此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因为晓理的过程才是进行培育的有效氛围基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华夏文明史五千年,不少彪炳青史的人物在这块形如公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曾谱写了灿烂的历史文明文化和重大发明,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数学方面,我国《周髀算经》是最早的数学专著;文学方面,我国(甘石星经》也是最早的;桥梁方面,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也是我国的赵州桥;在医学方面,我国著名医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以堪称医学传统中的典范;在美术方面,位于我国甘肃的莫高窟壁画,更是世界艺术瑰宝的明珠珍品。如此等等都是我国历史长河留下的伟大成就,都是我们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值得骄傲的地方。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有民族自豪感。但这种自豪感不能让我们停止不努力。因为世界格局是发展变化的,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从近代以来,我国都一直处于与世界列强的抗争与反抗争中,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背景下,还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生产力。所以,在进行历史自豪感教育的同时,也要和现实结合起来,曾经的发展已成为过往,未来还需更努力。虽然现在面临国际形式日益严峻,但我们也不能悲观,因为我们在发展路上的势头也不可推挡。现在取得的“机械狂魔”的称号不是名的符实,“5G”发展已遥遥领先,量子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这样的发展也是我们民族自恋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学时,借古育人,借古论今,都是以情晓理的好载体和时机。
三、寓教于乐,进行民族统一、团结的教育
现在虽然只有台湾没有进入祖国的怀抱,但并不意味着祖国就没有多少统一大任。纵观世界目前,有多少敌对势力在阻止我们统一大业推进的步伐,甚至还想从现有的团结成果中“作恶”,“新疆闹”“香港闹”事件再次说明了这点。因此,对于祖国未来建设大任担当者的青少年,开展好民族统一教育,进行团结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爱国情怀,就显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统一团结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逐步迈向社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学生历史素养。
课堂上可以通过辩论会、演讲会、讲历史故事以及历史资料影评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在反对分裂的路上发展着的,而必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我们肩上的应有追求。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各个朝代的更替,由乱走向统一,走向繁荣是发展趋势。这是我们深刻的认知。如今,台湾“闹独”,违反“九二共识”,这是我们统一之路迎来的重大考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必然应在维护祖国统一团结的担当上作出应有努力。写进十九大报告中的解放目标是否能及早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责任担当。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就应把这样的情感励志教育结合时事展开而教,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增强爱国的能力。
总之,爱国情怀的培养教育是历史课堂取得教学成功实践中的一项长期而坚决的任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优势,寓教于乐,情感晓理并行,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祖国需要的德才兼备、品学兼有,能力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教学中,我们应创新策略与教学方法,通过活动与搭台,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增强爱国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5年。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情怀;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将要形成理性思维、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学生们来说尤为重要。历史课不仅要培养学生历尺唯物主义、历史辨证主义的历史观,传授社会发展理论知识,认识科学发展观,更重要的是要以史为鉴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特别应达成新课标中关于爱国情怀培养的具体项目要求。而初中历史课如何让学生从抽象、说教的历史学习中解放出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主动历史学习兴趣,从而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入了大量实践。下面,结合历史教学,我就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实践策略谈谈感受。
一、结合史实,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民族责任感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凡在课堂教学有很大成就者,无不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卓越教师。而且,他们激趣,不是利用外在手段激发,而是通过挖掘教材自身的趣味因子来使课堂充满乐学元素。从而以达到增强自己课程吸引力的目的。纵观现行历史教材,从头至尾无不是贯穿着围绕爱国与卖国相互斗争这样一条线索来编排组织,尤其是中国近代史,这条主线更为明显。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激趣手段选择上,就要求以此为抓手,充分围绕主线作文章,讲爱国的故事和爱国的英勇事迹,既能激趣又能煽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当然,也也利用其反而事件来激趣,同样可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情感态度目标在历史课堂中的重要载体,通过放在具体事件中可让学生在领会历史人物意义中懂得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逻辑联系,从而获得爱国教育,树立起奋发图强的意志和爱憎分明的性格,以发展他们民族担当意识和能力。
二、利用文化瑰宝,以情融理,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既教书又育人,传知与晓理并行,在促进学生历史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与方法、情感培养相结合,这是历史学科自身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也是其作用——学史鉴今,学史知未的所要求如此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因为晓理的过程才是进行培育的有效氛围基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华夏文明史五千年,不少彪炳青史的人物在这块形如公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曾谱写了灿烂的历史文明文化和重大发明,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数学方面,我国《周髀算经》是最早的数学专著;文学方面,我国(甘石星经》也是最早的;桥梁方面,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也是我国的赵州桥;在医学方面,我国著名医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以堪称医学传统中的典范;在美术方面,位于我国甘肃的莫高窟壁画,更是世界艺术瑰宝的明珠珍品。如此等等都是我国历史长河留下的伟大成就,都是我们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值得骄傲的地方。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有民族自豪感。但这种自豪感不能让我们停止不努力。因为世界格局是发展变化的,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特别是从近代以来,我国都一直处于与世界列强的抗争与反抗争中,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背景下,还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生产力。所以,在进行历史自豪感教育的同时,也要和现实结合起来,曾经的发展已成为过往,未来还需更努力。虽然现在面临国际形式日益严峻,但我们也不能悲观,因为我们在发展路上的势头也不可推挡。现在取得的“机械狂魔”的称号不是名的符实,“5G”发展已遥遥领先,量子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这样的发展也是我们民族自恋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学时,借古育人,借古论今,都是以情晓理的好载体和时机。
三、寓教于乐,进行民族统一、团结的教育
现在虽然只有台湾没有进入祖国的怀抱,但并不意味着祖国就没有多少统一大任。纵观世界目前,有多少敌对势力在阻止我们统一大业推进的步伐,甚至还想从现有的团结成果中“作恶”,“新疆闹”“香港闹”事件再次说明了这点。因此,对于祖国未来建设大任担当者的青少年,开展好民族统一教育,进行团结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爱国情怀,就显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统一团结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逐步迈向社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学生历史素养。
课堂上可以通过辩论会、演讲会、讲历史故事以及历史资料影评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在反对分裂的路上发展着的,而必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我们肩上的应有追求。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各个朝代的更替,由乱走向统一,走向繁荣是发展趋势。这是我们深刻的认知。如今,台湾“闹独”,违反“九二共识”,这是我们统一之路迎来的重大考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必然应在维护祖国统一团结的担当上作出应有努力。写进十九大报告中的解放目标是否能及早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责任担当。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就应把这样的情感励志教育结合时事展开而教,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增强爱国的能力。
总之,爱国情怀的培养教育是历史课堂取得教学成功实践中的一项长期而坚决的任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优势,寓教于乐,情感晓理并行,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祖国需要的德才兼备、品学兼有,能力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奋斗。教学中,我们应创新策略与教学方法,通过活动与搭台,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增强爱国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玲,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5年。
- 【发布时间】2021/8/2 17:04:50
- 【点击频次】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