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者】 胡 利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近年来国际上数学教育的研究热点,也是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
  随着数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变化,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将“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一反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生动的情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灵活运用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解题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外界的事情都缺乏理解,所以在面对一些未知的事物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投入到未知事物的学习中去。所以作为小学数学的任课老师,就要积极的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式教学法,将小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挖掘出来,刺激他们积极的进行思考,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并且这种教学手段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互动式教学,让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就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刺激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组织学生们学习三年级课本上的“倍的認识”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充分去了解课本上的内容,老师就可以在学生们进行预习之前,先进行问题的设置。首先可以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与倍数有关?倍数的学习又与哪些知识有关呢?”然后让学生们进行思考,通过对课本的仔细预习,找到答案。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教材,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发现隐含信息,转化成数学语言
  越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会出现每个字都认识,却没有解题思路,好不容易找到相关信息,解答完毕却未能做正确,关键在于没有抓住关键信息认真审题。是学生不细心?也许有这个因素存在,但是更多的是从文字语言到数学语言的不连贯。对题目中的隐含信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如,一年级下册学到“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王奶奶家养了22只鸡、17只鸭和30只兔,母鸡有5只,请问:公鸡有几只?这里需要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将文字中的“14只鸡”和“母鸡”“公鸡”形成联系,并转换成数学语言:母鸡5只+公鸡?只=22只鸡,这样就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了。
  三、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解决问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解决问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下面这道题:绿草菌菌好牧场,一牛恰好吃1月(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长,假定生长速度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牛刚好吃一旬,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两牛10天就吃了20份。
  四、动手操作法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挥长处,通过动手操作制作图形或模型,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从而找出解题思路。实践证实,在运动速度、时间、距离等问题上,采用画图的形式明确各种数量关系,有利于突破思维局限,进行准确解答。采用这种方法解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相比于单纯的抽象思考,节约了大量时间,能提高解题效率,继而培养解题能力。
  五、总结提升,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数学是一门拥有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学科。“解决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某一类问题,却有律可循,仔细寻找,往往能够发现许多问题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一面。在学生探索汇报后,教师用精简的语言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具体方案,形成数学的思维与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归纳和梳理,也提高读题感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归纳意见。
  • 【发布时间】2021/8/2 17:06:57
  • 【点击频次】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