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要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习作这项综合能力,就需要我们从激趣入手,结合生活教学,提倡多种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以践之。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提高
在全面践行以“优教优学”为主题、以提升质量为追求的新课改的今天,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从三年级起就被新课标更改为“习作”二字相称。这样的改变,不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更是教学难度的又一次降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传统作文教学由于没有注重层次训练,不注重“写话”垫底,不结合阅读引领,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不引导观察积累素材,独立起来关门搞写作,学生谈文色变,实在需要上交作文时就只好“无病呻吟”,“乱说一通”。在实践中,更多的是是茶壶煮饺子,即使勉强完成一篇,也是东凑西拼出来的结果,言之无物。怎样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呢?下面,结合多年语文教学,谈谈实践感受。
一、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中,无兴趣就不要谈开始习作,更不要让学生下笔写。套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就是,习作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引起学生习作兴趣,让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习作中去。的确,兴趣在学生习作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是激发学生写作的突破口,是促使学生由“要我写”向“我要写”发生转变的兴奋剂。实践证明,“无趣难成文”,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强烈“我要写”的兴趣和需求,他们才能有倾吐的欲望和写作的动机。因此,直奔习作,开课就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一线教师,要深知兴趣培养在习作中的重要意义。我们理当充分创新习作教学策略,利用兴趣增强学生写作动力,从而增强写作主体的能动性,达到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的最终目标。在这几年的习作教学的探究中,我发现,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很多,如直观化教学、激励性评价、情境化教学、竞赛式写作等方法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读写结合,一直是以读促写实现习作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我们知道,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帮助作文获得成功的过程。较强的阅读能力本身就不需要外力的督促,学生会自觉去涉猎书海而不断吸取,不断领略字里行间的人文熏陶,并从中获得审美情趣的培养,而且,他们会不自觉地就在阅读过程中对优美词句产生了积累需要,也就是会自觉采蜜,为习作蓄能——储备知识和素材。我国家喻户晓的大文学家杜甫就有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读写结合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中的重要联系。实践也告诉我们,大凡乐于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遨游的人,他们自身都有强烈的阅读兴趣作内驱,如果再遇到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就会视若珍宝而爱不释手。在这过程中,他们既可以获得视野扩大、知识面扩展、积累拓宽的收获,又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增强写作欲望,发展语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和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防将读写结合贯穿其中,把教材当例子,把阅读教学当习作示范,让学生在揣摸“范”中领会其文、其格和其法,并把这种揣摸结果及时进行学以致用的写作练习,就可以把“范”中的东西通过实践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三、注重平时素材积累
习作是个筐,需要素材大量往里装。“无米不成炊。”也说明要想写好作文,需要积累大量素材,包括作文方法、优美词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个人情感等。作为语文教育者,不能仅限习作而教,应强调过程积累,把功夫用在平时。在这几年实践中,我发现根据文本内容来积累是个不错的好方法。积累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对于小学生,我们应强调对感兴趣的词汇和句子多作采蜜式的积累。现行新课标对积累就非常重视,常常在优美课文的结束后的课后练习题目中都提出了这样的“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你认为好的词语和佳句”要求。落实这样的要求,常常犯困的是小学生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自然段,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词佳句。作为一线教师,在这方面就要下力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知道哪些段落写得好,形象,生动,就把其作为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记忆背诵,词语佳句的摘抄也是如此。
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小学阶段的习作既有命题的也有命题的,但更多的是自由选择,空间极大。新课标对此在习作模块的“教学建议”中的就有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落实这个要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减少习作取材、主题对学生的束缚,降低习作限制,鼓励学生放开思维,拓宽习作思路。从现行新教材看,可以说在习作编排上为学生的自主习作给足了空间,很少有规定题目的习作,从三四年级教材编排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三次,一般都是由学生根据本章节内容自己定,而且大多数都只提出了大致的内容和范围,绝大多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经历和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自由进行习作表达。这样就保证了“有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准确领悟编者意图,用好教材蓝本,唱好习作这出“戏”,不得另外设置障碍,我们可根据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来选择写作题材。小学生思维主要特征就是形象性,喜爱想象。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如编写童话故事,来培养他们写作技能。学生既乐于写,又能体验习作快乐。
总之,要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不是只有习作课上的努力才能,而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下大力气才能实现这项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写作规律施教。同时,还要有“非一日之功”打长期战的准备与规划,多为写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抓好过程环节,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加强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以实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初衷。
参考文献:
[1]陈雪玲,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J].教育学文摘,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提高
在全面践行以“优教优学”为主题、以提升质量为追求的新课改的今天,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从三年级起就被新课标更改为“习作”二字相称。这样的改变,不仅仅是称呼上的改变,更是教学难度的又一次降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传统作文教学由于没有注重层次训练,不注重“写话”垫底,不结合阅读引领,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不引导观察积累素材,独立起来关门搞写作,学生谈文色变,实在需要上交作文时就只好“无病呻吟”,“乱说一通”。在实践中,更多的是是茶壶煮饺子,即使勉强完成一篇,也是东凑西拼出来的结果,言之无物。怎样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呢?下面,结合多年语文教学,谈谈实践感受。
一、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中,无兴趣就不要谈开始习作,更不要让学生下笔写。套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就是,习作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引起学生习作兴趣,让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习作中去。的确,兴趣在学生习作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是激发学生写作的突破口,是促使学生由“要我写”向“我要写”发生转变的兴奋剂。实践证明,“无趣难成文”,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了强烈“我要写”的兴趣和需求,他们才能有倾吐的欲望和写作的动机。因此,直奔习作,开课就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作为一线教师,要深知兴趣培养在习作中的重要意义。我们理当充分创新习作教学策略,利用兴趣增强学生写作动力,从而增强写作主体的能动性,达到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的最终目标。在这几年的习作教学的探究中,我发现,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很多,如直观化教学、激励性评价、情境化教学、竞赛式写作等方法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读写结合,一直是以读促写实现习作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我们知道,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帮助作文获得成功的过程。较强的阅读能力本身就不需要外力的督促,学生会自觉去涉猎书海而不断吸取,不断领略字里行间的人文熏陶,并从中获得审美情趣的培养,而且,他们会不自觉地就在阅读过程中对优美词句产生了积累需要,也就是会自觉采蜜,为习作蓄能——储备知识和素材。我国家喻户晓的大文学家杜甫就有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读写结合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中的重要联系。实践也告诉我们,大凡乐于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遨游的人,他们自身都有强烈的阅读兴趣作内驱,如果再遇到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就会视若珍宝而爱不释手。在这过程中,他们既可以获得视野扩大、知识面扩展、积累拓宽的收获,又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增强写作欲望,发展语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和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防将读写结合贯穿其中,把教材当例子,把阅读教学当习作示范,让学生在揣摸“范”中领会其文、其格和其法,并把这种揣摸结果及时进行学以致用的写作练习,就可以把“范”中的东西通过实践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三、注重平时素材积累
习作是个筐,需要素材大量往里装。“无米不成炊。”也说明要想写好作文,需要积累大量素材,包括作文方法、优美词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个人情感等。作为语文教育者,不能仅限习作而教,应强调过程积累,把功夫用在平时。在这几年实践中,我发现根据文本内容来积累是个不错的好方法。积累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对于小学生,我们应强调对感兴趣的词汇和句子多作采蜜式的积累。现行新课标对积累就非常重视,常常在优美课文的结束后的课后练习题目中都提出了这样的“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你认为好的词语和佳句”要求。落实这样的要求,常常犯困的是小学生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自然段,也不知道如何是好词佳句。作为一线教师,在这方面就要下力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知道哪些段落写得好,形象,生动,就把其作为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记忆背诵,词语佳句的摘抄也是如此。
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小学阶段的习作既有命题的也有命题的,但更多的是自由选择,空间极大。新课标对此在习作模块的“教学建议”中的就有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落实这个要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减少习作取材、主题对学生的束缚,降低习作限制,鼓励学生放开思维,拓宽习作思路。从现行新教材看,可以说在习作编排上为学生的自主习作给足了空间,很少有规定题目的习作,从三四年级教材编排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三次,一般都是由学生根据本章节内容自己定,而且大多数都只提出了大致的内容和范围,绝大多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经历和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自由进行习作表达。这样就保证了“有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准确领悟编者意图,用好教材蓝本,唱好习作这出“戏”,不得另外设置障碍,我们可根据学生心智发展规律来选择写作题材。小学生思维主要特征就是形象性,喜爱想象。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如编写童话故事,来培养他们写作技能。学生既乐于写,又能体验习作快乐。
总之,要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不是只有习作课上的努力才能,而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下大力气才能实现这项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写作规律施教。同时,还要有“非一日之功”打长期战的准备与规划,多为写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抓好过程环节,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加强学生习作能力培养,以实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初衷。
参考文献:
[1]陈雪玲,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J].教育学文摘,2017年。
- 【发布时间】2021/8/2 17:10:02
- 【点击频次】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