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高年级阅读课文教学的感悟

 

【作者】 肖 宏

【机构】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仁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老师在阅读课文教学是,总是说自己的教学无法完成,无论抓多紧,讲得多么努力,总是讲不完。本人经过探索学习,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归纳起来对阅读课文教学有以下的感悟。
  一、小学高年级阅读课文的教材解读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课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对阅读课文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只有做到了正确解读编者在安排这组教材时需要我们教给学生哪些的知识,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不会茫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同体裁课文的解读。
  1.叙事性课文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这类课文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所以,把握事件梗概、场景、人物、细节,体会以上诸点蕴含的情感和道理,是解读此类课文的重点。比如,《童年的发现》,我在处理课文的时候,就把作者为什么要做梦为什么问梦,再发展到猜想胚胎发育的规律,直到被老师批评。教师在讲清文章的脉络的时候,学生也就知道了故事的思想。
  2.说明性课文的解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对这类课文的解读,首先是明确课文的要点,其次是把握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鲸》这一课,我在处理时,没有刻意讲文章的结构,而是着重让学生学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像文章那样去说明一种事物。
  3.诗词类课文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这类课文提出的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二是抓好诵读,“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小学来说,我认为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高深的意境,而应该教给学生对诗词的大概意思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喜欢之情,《牧童》这首诗应让学生会背诵,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诗句的理解。
  (二)阅读词语教学。
  对词语的教学,各年级都需要,都应该把它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在词语的教学中搞好以下工作:
  1.理解词语语境中的意义,需要特别关注的词语有三类,一是新词或标志新概念的词语;二是多义的词语;三是有特定表达作用的词语。
  2.原则和方法:原则是瞻前顾后,审视语境;方法可以是联系文章的立意、背景;多角度揣摩含义。
  3.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褒贬、轻重、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不同,都是辨别感情色彩的范围。辨别词语感情色彩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关注词语本身的感情色彩;二是关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
  4.推想有关词句的内涵,通俗地讲,词语的内涵就是词语的本义和言外之意的总和。推想词句的内涵,一是要关注特定的语境下,改变了原有属性的词句;二是要特别关注暗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新鲜境界的词句。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写词语,更要结合文章中词语出现的地方,结合课文去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千万记住,学生作文缺乏词语表达意思,并非词语记得少,而是不知道怎么用,该用什么词语去表达。造成学用脱节。
  二、小学高年级阅读课文有效教学策略
  (一)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片段如下:
  题解:围绕“地球”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围绕“只有一个”的讨论——(让学生理解只有地球能够养育生命)
  朗读课文(采用“朗读权竞争”的方法)
  转入学生默读,并让学生“猜”老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这一段里,教师的表演相当精彩)
  老师端出没有被学生猜中的“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你是那一味?”
  学生谈“味”,并朗读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力图将“味”表现出来。
  学生分别提到苦、酸、甜(由甜变苦)等;之后教师边范读边指导。
  《只有一个地球》确是一堂成功的课。而成功的要诀,在于教师把握住了适宜的教学内容。具体说是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验被课文唤起的情感,指导学生将所体验到的情感表现为“抒情的句子”。让学生会读文章,读好文章,在读中去体会文章的意思,在读中感悟美好的意境,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二)采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如我在执教六年级《长相思》这首词的时候,采用如下办法: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2.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3.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借助注释,读懂词意;读对生字、多音词,停顿;读出味道和感觉。
  (三)向课后延伸拓展,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符合学生理解能力、有代表性的课外作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这样的兴趣爱好,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看课外书籍,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准确的引导。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课外书,和学生分享一些经典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加以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对课外书籍的求知欲,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
  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上下功夫,以人为本,用舍得的精神去处理课本,去提升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年

  • 【发布时间】2021/8/2 17:11:29
  • 【点击频次】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