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探索

 

【作者】 王 静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陈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自此,“课程思政”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 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自我思考逐渐增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阶段,思政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初中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是促进初中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英语课程是中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英语课本,看到了一个更加精彩纷呈的世界,领略世界美景、感受人文魅力、了解风土人情、品味特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同学不免产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盲目崇拜之情,还有很多学生在产生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之后,选择国外游学进而远走他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初中教育,尤其是初中英语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初中英语思政研究,势在必行。
  二、 初中英语课程思政可行性分析
  (一) 初中英语教育目标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指出,英语教育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的培养主要指向“做人”,要使学生在解决具体情境中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如何做人的理解和实践。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认为“外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拥有良好的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活动观的提出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学效果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活动观强调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并融入思维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使核心素养四要素关联融合、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初中英语教育目标与习总书记提出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度契合。
  (二) 初中英语课程内容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是只要求学习者学习目标语文化,或单纯要求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而是要求在比较视角下学会理解和欣赏中外文化的异同。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学习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更要善于将文中隐藏的文化元素、人生观与价值观内容提炼,引领学生思考中外文化差异,实现对学生人格修养和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外研版九年级上册第1模块、第5模块和第10模块,分别介绍了美国壮观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英国受欢迎的科学博物馆以及澳大利亚神秘独特的艾尔斯岩,学生发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感慨之后,又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明确,中国也有很多震惊世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如何将他们保存完好,世代流传,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再如,九年级上册第12模块的话题为“环境保护”,当有学生将国外的环境与国内相比时,教师应该通过视频、图片和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如今面临的环境问题其实也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面临的问题,可是中国对全球绿化作出的贡献程度之高以及中国环境的改善速度之快,让全世界为之赞叹。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和祖国共同改善环境问题,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生活环境。
  三、 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英语课程思政
  (一) 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融合可能
  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有利于实现英语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首先,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主题意义探究的主体,在情境中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积极探究主题意义。其次,整合性的学习实现了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整体获得和转化,塑造了优秀的品质。最后,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三个层次的活动设计和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净化,家国情怀得到了升华。如外研版教材九年级上册Module 8  Unit 2“He was invited to competitions around the world”一课,教师先从刘翔成长成名的结构化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刘翔成功的原因,实现对所学语言和相关信息的内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探究文本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使刘翔的精神和品质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品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实现英语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渗透和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 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初中英语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实践证明,英语学习活动观视角下的初中英语课程思政融合是完全可行的,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方面的融合路径。
  1. 基于活动观的引领,从文本解读、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出发,挖掘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关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2. 借助图片、视频、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实现从英语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关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3. “有温度,有深度”的情境活动的创设,以在英语课堂的具体情境中促进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立德树人”为目标,关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英语课程思政是先进的教学思维,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通过融合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目标,促进英语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深度嵌入,促进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形成并最终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文化的自信,是初中英语教育者面临的新的思考和课题。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英语思政课要坚持“立德树人”和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站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真正承担起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
  • 【发布时间】2021/8/2 17:12:28
  • 【点击频次】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