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打造“动、活、趣、升”的小学数学课堂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解放学生的头、手、眼、嘴,合作探究让课堂“动”起来;方法多样让课堂“活”起来;语言丰富让课堂“趣”起来;反思质疑让课堂“升”起来。
关键词:解放、“动”、“活”、“趣”、“升”
陶行知指出:“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打造“动”、“活”、“趣”、“升”的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合作探究让课堂“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习了“面积”后,让学生开展了“面积”与“周长”的争论。叫学生想办法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想到的方法有:重叠法,剪拼法,数方格法。于是我追问:在方格纸上除了得到它们的面积还可以看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长方形周长16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正方形周长16厘米,面积16平方厘米;这两个图形周长相同,但面积不一样。我接着再一次追问: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发现?有的说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有的说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不相等。学生有分歧了,那就通过交流各自的看法,敢于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通过几番较量,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不相等,理由是面积与周长的意义不同,面积与周长的单位不同。接着再要求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画出两个面积都是20平方厘米,但长宽不同的的长方形。再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又会怎样?结果发现: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却不相等。学生拿出准备的两张A4纸,比较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分别相等);再将其中一张撕成两个不规则的图形,再次比较两个不规则的图形与完好无损那张A4纸的周长和面积(面积相等、周长变了)。在变与不变中让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周长与面积的意义。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之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同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选一),再推导面积的时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剪、去拼、去说,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交流、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
在推导圆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先猜想,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圆的直径或半径),有什么关系呢?4人一组验证想法,教师交代分组要求。学生拿出大小不同的圆形实物,交流测圆周长和圆直径的方法,有的测量数据,有的记录数据,再按要求计算结果。尽管测量有误差,尽管结果不大一致,但最终得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一堂堂课在合作、探究、交流中结束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好惬意,好轻松,尽管预设的内容没完成,但生成的东西却大放异彩。
二、方法多样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故我在问题解决时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碰撞时间,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三年级西师版数学教材86页,学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有一道图文结合的题(如图)。叫学生思考后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常规思路:1.9+0.3=2.2(米) 2.2—1.4=0.8(米)。门的的高度1.9米加上门上方到天花板的高度0.3米,再减去窗户的高度1.4米,就是窗户离地面的高度,此方法很好理解。这时钟凯琳同学高高举起手来,我立马暗示自己,让他讲讲吧。1.4-0.3=1.1(米),有同学表示怀疑,剪出来是半截门的高度,能解决问题吗?同学们安静后他接着说,再用1.9—1.1=0.8(米)不就是要求的高度吗?大家给了钟凯琳鼓励的掌声。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去寻求不同解法的兴趣,想了想陈亭凤告诉大家理由和算法:可以通过“移动”来解决问题,1.9—1.4=0.5(米) 0.5+0.3=0.8(米)。
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48千米/时,乙车52千米/时,经过6小时正好相遇。(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甲车的速度提高到60千米/时,两车相遇的时间不变。那么乙车应该把速度调整为多少?学生合作交流后想到的方法有。
1:600÷(48+52)=100(千米)
100-60=40(千米)
2:60-48=12(千米)
52-12=40(千米)
3:48+52=100(千米)
100-60=40(千米)
4:6×60=360(千米)
600-360=240(千米)
240÷6=40(千米)
六年级题目:一套运动服的价格是144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裤子的价格是多少元?学生想到的方法有。
1:转化成比来解决。144÷(7+9)×7=56(元)
2:用方程,用一个量表示另一个量。解:设上衣价格X元,裤子价格是X元。
X+X=144,先求出上衣价格,再求出裤子价格。
3:144÷(1+)×
多聪明的学生,不但能解,还能说出理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为肯动脑筋的学生点赞。同时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殊途同归,课堂成了一潭活水。
三、语言丰富让课堂“趣”起来
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年月日章节后,需要识记的知识(下转第73页)(上接第74页)点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拳头法、顺口溜等方法虽然也好,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感觉,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改变知识的枯燥乏味,能不能换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于是我把儿歌《春天在哪里》进行了改编,把年月日的知识融入到说唱中。
唱:大月在哪里呀,小月在哪里,它们就在我们的歌声里。这里有大月呀这里有小月。拍手说唱:一年12月,1、3、5、7、8,笑呀笑哈哈;牵着10、12,大月里走,4、6、9、11两对好朋友,小月里游。唱:还有那2月,不离不弃。说唱:平年2月28,闰年2月29;平年2月28,闰年2月29。365是平年,366是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在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后用顺口溜形式进行总结:
估算估算常出现
碰到估算我不乱
小估大估来帮忙
要问两估谁出场
具体情况再商量
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比较枯燥的知识融进去,学生感觉特别新鲜,趣味十足,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巧妙地进行学习。
四、 反思质疑让课堂“升”起来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养成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反思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教学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课上,本打算只进一步巩固36除以3,84除以6和60除以5三种情况的用竖式计算(有的学生试商困难较大)的过程,准备做练习时有一个中等生居然提问:如果是82除以6咋个办?这可是有余数除法呀。于是我当机立断,决定抓住这个大好的时机让大家发挥聪明才智,以小组的形式尝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意义》第一课时下课前,给了每个小组1次质疑的时间。有的踊跃发言,有的记录。问题1:在一个小数后面添上一个零后,它的大小会变吗?问题2:有0.05分之1这样的数吗?问题3:在3.75的3和7之间添一个零,他们相等吗?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表面积怎么计算?......这些看是稀奇古怪又有价值的问题在以后学习中将一一得到解决,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声,鼓励了敢于质疑的同学。给同学们反思质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品质,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解放学生的头、手、眼、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想方设法创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积极打造“动”起来,“活”起来,“趣”起来,“升”起来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 陶行知 1946年
[2] 《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年
关键词:解放、“动”、“活”、“趣”、“升”
陶行知指出:“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打造“动”、“活”、“趣”、“升”的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合作探究让课堂“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习了“面积”后,让学生开展了“面积”与“周长”的争论。叫学生想办法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想到的方法有:重叠法,剪拼法,数方格法。于是我追问:在方格纸上除了得到它们的面积还可以看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长方形周长16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正方形周长16厘米,面积16平方厘米;这两个图形周长相同,但面积不一样。我接着再一次追问: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发现?有的说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有的说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不相等。学生有分歧了,那就通过交流各自的看法,敢于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通过几番较量,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不相等,理由是面积与周长的意义不同,面积与周长的单位不同。接着再要求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画出两个面积都是20平方厘米,但长宽不同的的长方形。再计算两个图形的周长又会怎样?结果发现: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却不相等。学生拿出准备的两张A4纸,比较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分别相等);再将其中一张撕成两个不规则的图形,再次比较两个不规则的图形与完好无损那张A4纸的周长和面积(面积相等、周长变了)。在变与不变中让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周长与面积的意义。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之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同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选一),再推导面积的时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剪、去拼、去说,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交流、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
在推导圆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先猜想,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圆的直径或半径),有什么关系呢?4人一组验证想法,教师交代分组要求。学生拿出大小不同的圆形实物,交流测圆周长和圆直径的方法,有的测量数据,有的记录数据,再按要求计算结果。尽管测量有误差,尽管结果不大一致,但最终得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一堂堂课在合作、探究、交流中结束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好惬意,好轻松,尽管预设的内容没完成,但生成的东西却大放异彩。
二、方法多样让课堂“活”起来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故我在问题解决时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碰撞时间,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三年级西师版数学教材86页,学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有一道图文结合的题(如图)。叫学生思考后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常规思路:1.9+0.3=2.2(米) 2.2—1.4=0.8(米)。门的的高度1.9米加上门上方到天花板的高度0.3米,再减去窗户的高度1.4米,就是窗户离地面的高度,此方法很好理解。这时钟凯琳同学高高举起手来,我立马暗示自己,让他讲讲吧。1.4-0.3=1.1(米),有同学表示怀疑,剪出来是半截门的高度,能解决问题吗?同学们安静后他接着说,再用1.9—1.1=0.8(米)不就是要求的高度吗?大家给了钟凯琳鼓励的掌声。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去寻求不同解法的兴趣,想了想陈亭凤告诉大家理由和算法:可以通过“移动”来解决问题,1.9—1.4=0.5(米) 0.5+0.3=0.8(米)。
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甲乙两车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48千米/时,乙车52千米/时,经过6小时正好相遇。(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甲车的速度提高到60千米/时,两车相遇的时间不变。那么乙车应该把速度调整为多少?学生合作交流后想到的方法有。
1:600÷(48+52)=100(千米)
100-60=40(千米)
2:60-48=12(千米)
52-12=40(千米)
3:48+52=100(千米)
100-60=40(千米)
4:6×60=360(千米)
600-360=240(千米)
240÷6=40(千米)
六年级题目:一套运动服的价格是144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裤子的价格是多少元?学生想到的方法有。
1:转化成比来解决。144÷(7+9)×7=56(元)
2:用方程,用一个量表示另一个量。解:设上衣价格X元,裤子价格是X元。
X+X=144,先求出上衣价格,再求出裤子价格。
3:144÷(1+)×
多聪明的学生,不但能解,还能说出理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为肯动脑筋的学生点赞。同时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殊途同归,课堂成了一潭活水。
三、语言丰富让课堂“趣”起来
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年月日章节后,需要识记的知识(下转第73页)(上接第74页)点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拳头法、顺口溜等方法虽然也好,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感觉,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改变知识的枯燥乏味,能不能换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于是我把儿歌《春天在哪里》进行了改编,把年月日的知识融入到说唱中。
唱:大月在哪里呀,小月在哪里,它们就在我们的歌声里。这里有大月呀这里有小月。拍手说唱:一年12月,1、3、5、7、8,笑呀笑哈哈;牵着10、12,大月里走,4、6、9、11两对好朋友,小月里游。唱:还有那2月,不离不弃。说唱:平年2月28,闰年2月29;平年2月28,闰年2月29。365是平年,366是闰年。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在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后用顺口溜形式进行总结:
估算估算常出现
碰到估算我不乱
小估大估来帮忙
要问两估谁出场
具体情况再商量
风趣幽默的语言,把比较枯燥的知识融进去,学生感觉特别新鲜,趣味十足,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巧妙地进行学习。
四、 反思质疑让课堂“升”起来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养成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反思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教学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课上,本打算只进一步巩固36除以3,84除以6和60除以5三种情况的用竖式计算(有的学生试商困难较大)的过程,准备做练习时有一个中等生居然提问:如果是82除以6咋个办?这可是有余数除法呀。于是我当机立断,决定抓住这个大好的时机让大家发挥聪明才智,以小组的形式尝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意义》第一课时下课前,给了每个小组1次质疑的时间。有的踊跃发言,有的记录。问题1:在一个小数后面添上一个零后,它的大小会变吗?问题2:有0.05分之1这样的数吗?问题3:在3.75的3和7之间添一个零,他们相等吗?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表面积怎么计算?......这些看是稀奇古怪又有价值的问题在以后学习中将一一得到解决,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声,鼓励了敢于质疑的同学。给同学们反思质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品质,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解放学生的头、手、眼、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想方设法创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积极打造“动”起来,“活”起来,“趣”起来,“升”起来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 陶行知 1946年
[2] 《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年
- 【发布时间】2021/8/2 17:13:05
- 【点击频次】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