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的结合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就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一些探讨。
一、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勇于突破。
第二,营造宽松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平等、宽容、友善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育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大胆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并勇于实践和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开展创新教育,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二、着力培养创新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1、以需激趣。
需要是生产动力源泉。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里,创设积极的求知情境,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自己要学的。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并且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2、以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就应积极创造问题情境,提出疑问,设置陷阱,使学生感到神秘和疑惑,以此点燃学生思维之火花,激起学生创新之兴趣。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导学生对“先通分”的提出疑问,如“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要通分,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计算呢?”教学中通过提出类似的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3、以胜激趣。
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合适的机会,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数学故事演说等等,让学生尽情地发挥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地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地心理,体会数学带来地成功机会和快乐,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4、以用激趣。
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抽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看到数学的力量,看到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转过来为实际服务的真理,这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5、以事激趣。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一般来说,学生比较喜欢听趣人趣事。在教学中,应结合学习的内容,讲述一些数学的发展历史和历史上的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童第周、陈省身、陈景润、杨振宁的等人物的成长事迹等等,既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数学知识,又让学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改进教学评价标准,积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多一些宽容。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对此,教师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承认并改进错误。
2、多一些鼓励。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往往会以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或从成人的表情和语言来判断对其的表现,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评价要多给予鼓励,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多一些爱护。好问和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每一个成才的人,都必须保持好这份天性。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对学生好问和好奇的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乐于创新,并从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 【发布时间】2021/8/8
- 【点击频次】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