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乐学——爱学——会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本文从教学内容,生活实际问题,课后实践邓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动力。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中。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他们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总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相反,如果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产生智慧和灵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地沉浸于求知的境界中。本文将浅述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适切的教学内容、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必须创设适切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高一数学学习集合初步知识,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可以这样引入:“某同学第一次到商场买了墨水、日记本和练习本,第二次买了练习本和钢笔,问这个同学两次一共买了几种东西?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并的运算: ∪ = ,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创立的,它是现代数学各个分支的基础和重要工具,等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开拓、创新。”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说过:惟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由此可见,兴趣对于早期进入数学领域的重要性。
二、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街心广场》时,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杨航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杨航,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别紧张,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我高兴的说:“掌声鼓励。”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三、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作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四、课后实践,增添学习的兴趣
课内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同样能增添学习的兴趣.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π 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就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做实验。找5个不同的圆,用绳子围量的方法测出他们的周长,量出它们的直径,再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第二天上课,学生们都拿着他们准备好的几个圆,在课堂上都讲出了他们求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的方法。最后得到了圆周率的取值都接近3.或大或小。并不是书上的3.14,作为教师应该看到由于测量有误差,所以结果不同,其实孩子们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因为π本身就是一个近似数。为了方便计算我们才统一在3.14的。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可开心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内动力。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中。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他们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总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相反,如果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产生智慧和灵感。《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地沉浸于求知的境界中。本文将浅述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适切的教学内容、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必须创设适切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课堂教学的导言,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在高一数学学习集合初步知识,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可以这样引入:“某同学第一次到商场买了墨水、日记本和练习本,第二次买了练习本和钢笔,问这个同学两次一共买了几种东西?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并的运算: ∪ = ,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创立的,它是现代数学各个分支的基础和重要工具,等待我们去学习、研究、开拓、创新。”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使他们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说过:惟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由此可见,兴趣对于早期进入数学领域的重要性。
二、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街心广场》时,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杨航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杨航,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别紧张,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我高兴的说:“掌声鼓励。”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三、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作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四、课后实践,增添学习的兴趣
课内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同样能增添学习的兴趣.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π 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就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做实验。找5个不同的圆,用绳子围量的方法测出他们的周长,量出它们的直径,再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第二天上课,学生们都拿着他们准备好的几个圆,在课堂上都讲出了他们求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的方法。最后得到了圆周率的取值都接近3.或大或小。并不是书上的3.14,作为教师应该看到由于测量有误差,所以结果不同,其实孩子们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因为π本身就是一个近似数。为了方便计算我们才统一在3.14的。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可开心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 【发布时间】2021/9/8 16:10:04
- 【点击频次】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