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几千年乡村生产、生活积淀下来的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建设业余文艺团队。要放宽思路,从各方面拓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模式,从形式与内容上实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一是相关文化部门应从各方面加强合作,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送到乡村,同时要结合该地的实际,不能生搬硬套,这样才能让农民群众在参与中获益,在参与中得到提升,在参与中获得实惠。二是各级文化机构和单位应结合时代特色与本土特点,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文化节目,演出文化结局,组织文化节目,同时也只有按照这样的思路,才能在实践中感悟、创设出适合老百姓欣赏习惯,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文化节目与范式。
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为了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如此才能将这项事业发展得更好。首先,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该体系是针对农村基层的,而群众满意度是其唯一标准。其次,要制定相关运营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只有有了标准将更好地促进及提高文化活动的水平。再次,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村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意识,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服务目录,以“菜单式”“订单式”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农民服务。
优化与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在以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开展了欢乐下基层、农村电影放映等传统型活动。新时期,我国农村的群众性活动,可以以此为载体加以优化与整合。优化是指在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智能手机等平台的基础之上,将传统的文化样式或内容加以创新与丰富;整合则是在新思想、新思维的指导下,以文化营销等现代文化策略对当前出现的各种文化内容加以整合,然后通过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新的技术手段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让他们在各个层面、各个场合与时段都能较为贴切地参与到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来。
文化下乡内容的创新。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演化,农村地区区域内外的各种文化要素资源也将群众文化活动这个平台上得到融合。在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文化活动的各种文化因子将得到新的生发机会,并递升出新的文化范式与类型。但主要的激励机制还是要从政策层面上得到确认,自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结合本土乡土文化的实质,乡土逻辑与乡土伦理出发,从内心深处打动农民的心灵,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个激励与创设的过程。
挖掘文化内涵,促进现代化乡村建设。为了建设可持续的良性文化生态环境,我国现代化农村建设需要从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文化生产体系及文化经营体系这三个角度去着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当地农村具有独特性的文化资源(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与当地政府及管理部门做到规划上的协同,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去进行开发、规划;其次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控制实践中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对乡村文化产品的属性要具备精准的认识,从政策、资金、效益、市场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做到乡村文化商品的全面有机结合。传统农业生产体系主要是以农林牧渔为生产资源为主,文化事业建设环境中的农业生产体系主要是以文化资源为产品,创意商品为内容,激发农业以外的乡村文化经济内活力。首先要做到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提升农村的生活环境,为体验乡村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娱乐休闲环境;其次树立全新的乡村文化管理理念,对乡村文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及乡村文化企业的进入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文化经营体系要从产品传播和产业链增值及延长两个视角去分析。产品传播上要抓住当地具备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利用现代化手段,制作专门宣传当地文化的app、公众号、视频等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性达到宣传作用。在产业链增值及延长上要深度挖掘文化产品的属性,找出在与其他产业进行交错和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衍生产品,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
构建长效机制,促进乡村人才培养。从整体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上来说,促进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是乡村建设长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从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技术类农业人才跟进不上、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匮乏、农村原有资源没有完全利用以及与其他行业交叉融合动力不足等一系列出现的根本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人才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意识,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的城乡文化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及文化支持项目远远低于城市;乡村的文化活动匮乏,文化消费水平有限;文化设施设备落后贫乏,难以发挥载体的作用都是在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中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完善健全乡村公共财政机制。第一,要加大投入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设立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资金,保证乡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第二,要全方位培育市场资源,拓展和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吸引个人及家庭的闲散流动资金,既可以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出现的财政问题,还可以有效健全乡村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因财款流动不畅引起的文化产品供需问题。第三,应当了解农民群众的切实文化需求,以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建立与健全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与反馈机制,了解和明确他们对文化产品的认知需求,使农民群众对于接收到的文化产品以及想得到的文化产品所反馈的信息能快速顺利地传达到当地的管理、决策部门,使当地的管理、决策部门能够更精准、更切实地接收到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从而为当地的农民群众提供更有质量、更符合当地人文需求的文化服务。
中国的乡村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多种复杂的特性,结合政府的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才是加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现代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只有乡镇文化蓬勃发展才能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发展乡镇文化时,应该将基层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并充分使用,使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使工作队伍建设完备。应该保障资金投入,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应该激发创造力,提高文化内生动力,创作出更多有意义、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文化的精神引领与精神满足作用。
- 【发布时间】2021/7/17
- 【点击频次】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