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研”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对科学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养内涵的明确,为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构建学生的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其自身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新课标实施以来,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了科学课程,足见其学科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科学内容包含了物质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可谓是包罗万象,这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的理念为进一步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又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使得我们科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思想,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结合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经验,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要重视日常教学中“研”的做法。从“研”的主体上来说,这里的“研”既包括教师的“研”,也包括学生的“研”;从“研”的内容上来说,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研教材,二是研课题。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工具。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无外乎文字和图片。
一、“研”读文字,明方向
对教材文字的研读是师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就学生而言,通过研读文字,可以明方向。如《溶解》单元的引言中有这么一些话:“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读完后,这些会让学生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不仅仅局限在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的、可以流动等这些特点,这很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继续研读以下内容:我们是怎么知道某种物质在水中是不是溶解了?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水能无限的溶解物质吗?读完这段话,让学生对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预判,同时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以便于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也会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当然,就教师而言,研读教材中的文字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研读文字,我们才能够了解每课的基本架构以及大概的教学流程。以《花、果实和种子》这一课为例,本课内容的开篇是介绍花的作用。花担负着产生种子和繁殖的功能,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教师读完后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导入环节,可以为我们课堂导入教学提供参考。接下来呈现的是黑体字标题:雄蕊和雌蕊。很显然,这是该环节的主题。通过研读,很容易知道接下来的教学流程是先观察几种花的雄蕊的共同特征,接着再利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组成结构。实际上,这既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也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可能知道每个雄蕊组成部分的形状、颜色、大小等。但没有文字学生并不知道各个部分的名称,所以文字的旁白是必不可少的。在研读两位同学的对话时,可以了解观察雄蕊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观察花粉。顺着文字描述的逻辑顺序,使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开展有了初步的思路。
二、“研”读文字,知探究
研读文字,不仅能明方向,也能知探究。在科学教材中常有一些猜想、假设环节及研究计划的设计等,这些内容需要我们细致的研读,以便后续的教学活动不跑题,可以顺利进行。研读文字还有一个有利的方面,通过研读文字可以知探究。如四年级上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课,教师通过填一填教材中的研究计划,明白了实验操作的关键点。例如,如何取水,怎样取盐、如何加盐等。学生通过研读计划表中的文字,初步了解了探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也为他们试着制定出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提供了可能。
三、“研”读图片,晓信息
前文中讲到,图片也是教材呈现知识的一种形式。图片中蕴含大量的科学信息,对教材的研读离不开对图片的研读。图片呈现的科学知识,往往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但是图片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抽象的、内在的科学知识仅仅粗略地看一下,是不容易知晓的,这就需要对图片进行深入地研读。可能有人认为图片不需要研读,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科学图片上的器材,科学图片上的画面,科学图片上呈现的具体实验操作步骤或仪器的使用方法等,都存在一些无声的语言。这里的读并不是读文章的“读”,而是一种品读,带着一双发现科学的眼睛去观察和思考。“研”的是图片中蕴含的科学信息,有时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学,获得的知识可能还不够全面,这是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科学课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创设情境导入,出示图片则是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方式。以《抵抗弯曲》一课为例,教材中开始的部分,展示了两张图片,在图片中有各种各样的桥梁,立有坚固的古建筑等。如果学生自己研读图片,可能会说发现了很多桥、很多房子这些表面的信息。但是,如果教师施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这些横着的是……这些竖着的是……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明白了横着的是梁,竖着的是柱。通过继续启发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课科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梁和柱为什么不会弯曲呢?这样以来本节课的导入就显得顺其自然。大部分图片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图片上往往配有少许文字,把图片和文字一起研读就容易的多了,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小学科学有五大课型,分别是实验课、观察课、讨论课、制作课和阅读课。所以,小学科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做实验,也不仅仅是开展探究活动。需要综合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真正地让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打破以往“教教材就是死教书,教死书。”的片面看法。要客观、正确地认识教材的价值,不能完全抛弃教材,不能完全抛弃“本本主义”,要发扬“研”的方法和精神,做到用教材而又不唯教材是用。
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其自身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新课标实施以来,从一年级开始开设了科学课程,足见其学科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科学内容包含了物质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可谓是包罗万象,这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的理念为进一步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又增加了技术与工程领域。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使得我们科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思想,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结合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经验,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要重视日常教学中“研”的做法。从“研”的主体上来说,这里的“研”既包括教师的“研”,也包括学生的“研”;从“研”的内容上来说,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研教材,二是研课题。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工具。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无外乎文字和图片。
一、“研”读文字,明方向
对教材文字的研读是师生必须要做的事情。就学生而言,通过研读文字,可以明方向。如《溶解》单元的引言中有这么一些话:“水能溶解很多物质。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了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读完后,这些会让学生对水有了新的认识,而不仅仅局限在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的、可以流动等这些特点,这很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继续研读以下内容:我们是怎么知道某种物质在水中是不是溶解了?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水能无限的溶解物质吗?读完这段话,让学生对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预判,同时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以便于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也会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
当然,就教师而言,研读教材中的文字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研读文字,我们才能够了解每课的基本架构以及大概的教学流程。以《花、果实和种子》这一课为例,本课内容的开篇是介绍花的作用。花担负着产生种子和繁殖的功能,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教师读完后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导入环节,可以为我们课堂导入教学提供参考。接下来呈现的是黑体字标题:雄蕊和雌蕊。很显然,这是该环节的主题。通过研读,很容易知道接下来的教学流程是先观察几种花的雄蕊的共同特征,接着再利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组成结构。实际上,这既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也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可能知道每个雄蕊组成部分的形状、颜色、大小等。但没有文字学生并不知道各个部分的名称,所以文字的旁白是必不可少的。在研读两位同学的对话时,可以了解观察雄蕊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观察花粉。顺着文字描述的逻辑顺序,使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开展有了初步的思路。
二、“研”读文字,知探究
研读文字,不仅能明方向,也能知探究。在科学教材中常有一些猜想、假设环节及研究计划的设计等,这些内容需要我们细致的研读,以便后续的教学活动不跑题,可以顺利进行。研读文字还有一个有利的方面,通过研读文字可以知探究。如四年级上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课,教师通过填一填教材中的研究计划,明白了实验操作的关键点。例如,如何取水,怎样取盐、如何加盐等。学生通过研读计划表中的文字,初步了解了探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也为他们试着制定出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提供了可能。
三、“研”读图片,晓信息
前文中讲到,图片也是教材呈现知识的一种形式。图片中蕴含大量的科学信息,对教材的研读离不开对图片的研读。图片呈现的科学知识,往往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但是图片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抽象的、内在的科学知识仅仅粗略地看一下,是不容易知晓的,这就需要对图片进行深入地研读。可能有人认为图片不需要研读,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科学图片上的器材,科学图片上的画面,科学图片上呈现的具体实验操作步骤或仪器的使用方法等,都存在一些无声的语言。这里的读并不是读文章的“读”,而是一种品读,带着一双发现科学的眼睛去观察和思考。“研”的是图片中蕴含的科学信息,有时仅仅依靠学生的自学,获得的知识可能还不够全面,这是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科学课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创设情境导入,出示图片则是创设情境最常用的方式。以《抵抗弯曲》一课为例,教材中开始的部分,展示了两张图片,在图片中有各种各样的桥梁,立有坚固的古建筑等。如果学生自己研读图片,可能会说发现了很多桥、很多房子这些表面的信息。但是,如果教师施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这些横着的是……这些竖着的是……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明白了横着的是梁,竖着的是柱。通过继续启发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课科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梁和柱为什么不会弯曲呢?这样以来本节课的导入就显得顺其自然。大部分图片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图片上往往配有少许文字,把图片和文字一起研读就容易的多了,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小学科学有五大课型,分别是实验课、观察课、讨论课、制作课和阅读课。所以,小学科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做实验,也不仅仅是开展探究活动。需要综合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真正地让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打破以往“教教材就是死教书,教死书。”的片面看法。要客观、正确地认识教材的价值,不能完全抛弃教材,不能完全抛弃“本本主义”,要发扬“研”的方法和精神,做到用教材而又不唯教材是用。
- 【发布时间】2021/10/9 23:07:17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