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幼儿期正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在此时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将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一生中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环境
文明礼仪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公德和规范,它体现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幼儿文明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公共场所等活动中能够与各种人相处融洽、正常交往,在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文明行为和礼仪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幼儿在生活中的礼貌言行举止,行为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
环境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有助于幼儿户外活动礼仪教育的实施。培养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通过在幼儿的生活环境——教室、走廊、楼道、操场等活动场所中用图片和绘画等形式展现出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利用幼儿与环境之间多方面的互动,将文明礼仪渗透到幼儿户外活动当中,加深幼儿的印象,巩固幼儿文明礼貌的知识经验。
(1)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幼儿园可在楼梯、走廊、操场、墙面等地方进行布置,融入正确的礼仪行为规范,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接受正确的礼仪认识。例如户外活动中小朋友们分享玩具、互相帮助、收拾活动器械等情节的图片或绘画作品,借助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不断提醒或调整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文明行为。
(2)积极的实践环境,养成正确的礼仪行为。户外活动中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需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幼儿产生愿意分享玩具、互帮互助、整理器械等行为意识时,老师应给予孩子一个大拇指或是一个鼓励的拥抱,通过这种让幼儿亲自感知分享玩具的愉悦、帮助别人的自豪等情感体验,鼓励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二、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这些常规主要由教师、保育员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制定,因为是孩子们制定的,所以他们也更会遵守。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方案,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教育等,并可以结合到各科教学活动中。以“三八”节的爱妈妈教育活动为例,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游戏《我帮妈妈拎菜》;美术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整体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品德,还能调动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我园在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之后,家长们说:“孩子变懂事了,经常帮助我做一些家务。
三、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特殊幼儿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孩子。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适时与文明安全小区、居委会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幼儿开展文明礼仪小卫士、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孩子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四、良好的习惯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到道德信念的形成,需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和道德内化过程。我们不仅应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
讲文明讲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在孩子咿呀学语期间,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礼貌,进入学校,老师教其文明礼貌,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但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庭的熏陶和教师的引导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要。古语曰:养其习,于童蒙。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他的高级神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了经验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
总之,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习惯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幼儿园应通过在园所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对其进行多方面影响,鼓励他们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规范,为幼儿健康全面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环境
文明礼仪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公德和规范,它体现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幼儿文明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公共场所等活动中能够与各种人相处融洽、正常交往,在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文明行为和礼仪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幼儿在生活中的礼貌言行举止,行为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
环境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有助于幼儿户外活动礼仪教育的实施。培养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通过在幼儿的生活环境——教室、走廊、楼道、操场等活动场所中用图片和绘画等形式展现出户外活动中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利用幼儿与环境之间多方面的互动,将文明礼仪渗透到幼儿户外活动当中,加深幼儿的印象,巩固幼儿文明礼貌的知识经验。
(1)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正确的礼仪认知。幼儿园可在楼梯、走廊、操场、墙面等地方进行布置,融入正确的礼仪行为规范,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接受正确的礼仪认识。例如户外活动中小朋友们分享玩具、互相帮助、收拾活动器械等情节的图片或绘画作品,借助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不断提醒或调整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文明行为。
(2)积极的实践环境,养成正确的礼仪行为。户外活动中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需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幼儿产生愿意分享玩具、互帮互助、整理器械等行为意识时,老师应给予孩子一个大拇指或是一个鼓励的拥抱,通过这种让幼儿亲自感知分享玩具的愉悦、帮助别人的自豪等情感体验,鼓励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二、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这些常规主要由教师、保育员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制定,因为是孩子们制定的,所以他们也更会遵守。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方案,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教育等,并可以结合到各科教学活动中。以“三八”节的爱妈妈教育活动为例,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游戏《我帮妈妈拎菜》;美术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整体配合,形成了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不仅培养了幼儿良好品德,还能调动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我园在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之后,家长们说:“孩子变懂事了,经常帮助我做一些家务。
三、整合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特别要重视与特殊幼儿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孩子。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适时与文明安全小区、居委会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幼儿开展文明礼仪小卫士、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孩子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四、良好的习惯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从规范行为习惯到道德信念的形成,需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和道德内化过程。我们不仅应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
讲文明讲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在孩子咿呀学语期间,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礼貌,进入学校,老师教其文明礼貌,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但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庭的熏陶和教师的引导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要。古语曰:养其习,于童蒙。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他的高级神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了经验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
总之,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习惯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幼儿园应通过在园所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对其进行多方面影响,鼓励他们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规范,为幼儿健康全面发展而努力。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28:05
- 【点击频次】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