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稚化思维中引领学生数学学习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教师,须立足于学生立场稚化思维,和学生共同 遭遇,才能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探寻学生数 学学习的有效路径,从而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稚化 思维不是将思维降低,而是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基于稚化思维视角,教师才能更好地、更主动地指导 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 在哪里稚化思维
所谓“稚化思维”,通俗地说就是将自我的思维回 归到与儿童相平行的状态。但这种回归与学生的思维 还是有差异的,它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对学生的认知 方式、认知倾向等进行考量。因此,稚化思维不同于简 单的换位思考。教师不仅要揣摩“学生会怎样”,更要 深度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可能会怎样”“学 生还会怎样”。因此,稚化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 略,更应成为教师教学的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一)在学科教学关键处稚化思维
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稚化自己的思维呢?笔者 认为,教师首先需要在学科教学的关键处稚化自己的 思维。学科教学关键处包括学科教学起点、重点、难 点、节点、生长点、生发点等。在学科教 学关键处稚化思维,学生能主动地应用相关的思维方 法解决问题。置身于数学探究场,教师要激发师生、 生生的探索和创造力,从而让课堂生成学生的创新智 慧,呈现出灵动的色彩。
(二)在学生思维关键处稚化思维
学生认知的关键处包括学生的思维转折处、核心 处、困惑处、障碍处、冲突处、矛盾处、混沌处、单一处 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共性的思维节 点,也可能会出现个性化的关键节点。这里,关键是 要引导学生把握认知的盲点、困惑与障碍。同时,学 生的数学学习还是非线性的、动态发展的,这就让教 师在学生思维关键处稚化思维比在学科关键处稚化 思维更为复杂。
二、 怎样稚化思维
稚化思维需要教师悉心揣摩、洞察学生的思维路 径、思维过程,把握学生的思维兴趣,尽可能地与学生 形成思维共振、和谐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去发掘学 生的思维内涵,厘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一)锁定稚化原点
稚化思维有一个最佳期,这个最佳期不仅仅指时 间节点的最佳期,也指学生思维方向、路径的可能性 空间的最佳期。识别这一最佳期,教师的教学预设就 能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前面,否则就会落后于学生的 数学学习。我们日常所认为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 不仅指知识引领学生,而更是指教师对学生可能会出 现的可能性认知状态、路径等的一种先在认识。有时 候,教师可以适度“装糊涂”,故意“示弱”,从而让学生 和教师平等对话、交往,让教师真正获得学生的“第一 手资料”。
(二)优化稚化流程
稚化思维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调动学 生认知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作为教师, 要与学生主动对话,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前测等,了 解学生具体学情,从而稚化自己的思维。为此,教师 在搜集相关的能反映学生具体学情的资料时,要尽量 地搜集第一手资料。
三、 稚化思维,教师要做什么
通过稚化思维,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充分地倚靠学 生的经验,进而将教学建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 发展区”。那么,稚化思维教师需要做些什么?笔者认 为,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教师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合作。 只有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认知、 探索,才能有效地稚化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稚化 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心态、教学品质,更是一种教 学机制、教学智慧。
(一)教师要成为“学习者”
教师成为“学习者”不仅仅是指教师要学习学科 知识、教学知识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习儿童知识, 要向学生学习。向学生学习,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平等 对话,从学生的话语中捕捉学生的具体学情。比如教 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 前笔者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认 识。有学生认为,应该用底乘斜边,因为平行四边形 可以推拉成长方形;有学生认为,应该用底乘高,因为 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拼成长方形等等。有了与学生的 对话,笔者就把握了学生思维的脉搏,就能在教学设 计中关照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用 数方格的方法验证,引发学生辩论,从而让部分持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斜边的学生进行自我否定。 这样的自我否定,对于所有学生的感受、体验都将是 深刻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用底乘斜边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科学?从而将学生的 数学学习引向深入。
(二)教师要成为“合作者”
稚化思维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 对话,更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尤其 是“非正式交往”。许多教师非常注重课堂互动,而对 课后、课余与学生交往却重视不够。笔者认为,一个 善于稚化思维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交往的教师。 有些数学问题,可能在教师的眼中非常简单,但在学 生的眼中却并不容易。比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 级上册“24 时计时法”之前,笔者让学生汇报每天的 吃饭时间、睡觉时间、上学时间等。在交往中,笔者发 现,学生对 12 时计时法比较熟悉。为此,笔者让学生 在课后关注新闻联播,进而关注电视节目预告单。不 仅如此,笔者让学生在同一个时间节点,比如放学后 看动画片、晚饭的时间相互交流。借助微信群、QQ 群 与同学对话,从而帮助学生在对话与交往过程中建立 “24 时计时法”与“12 时计时法”之间的匹配关系。 这样的前置性学习,为学生课堂正式学习“24 时计时 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交往,学生认识到,在正 式场合需要用“24 时计时法”,在非正式场合,既可以 用“24 时计时法”,可以用“12 时计时法”等等。交往, 让师生共同参与学习之中,从而让教师更好地稚化思 维,为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敏锐地捕捉学 生的学情信息,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调控教学节奏、教 学过程以及教学预设,让教学更能贴合学生,更能为 学生的学习服务。稚化思维让教师的教学更好地为 学生的成长而设计,让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 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 在哪里稚化思维
所谓“稚化思维”,通俗地说就是将自我的思维回 归到与儿童相平行的状态。但这种回归与学生的思维 还是有差异的,它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对学生的认知 方式、认知倾向等进行考量。因此,稚化思维不同于简 单的换位思考。教师不仅要揣摩“学生会怎样”,更要 深度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可能会怎样”“学 生还会怎样”。因此,稚化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 略,更应成为教师教学的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一)在学科教学关键处稚化思维
教师需要在哪些地方稚化自己的思维呢?笔者 认为,教师首先需要在学科教学的关键处稚化自己的 思维。学科教学关键处包括学科教学起点、重点、难 点、节点、生长点、生发点等。在学科教 学关键处稚化思维,学生能主动地应用相关的思维方 法解决问题。置身于数学探究场,教师要激发师生、 生生的探索和创造力,从而让课堂生成学生的创新智 慧,呈现出灵动的色彩。
(二)在学生思维关键处稚化思维
学生认知的关键处包括学生的思维转折处、核心 处、困惑处、障碍处、冲突处、矛盾处、混沌处、单一处 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共性的思维节 点,也可能会出现个性化的关键节点。这里,关键是 要引导学生把握认知的盲点、困惑与障碍。同时,学 生的数学学习还是非线性的、动态发展的,这就让教 师在学生思维关键处稚化思维比在学科关键处稚化 思维更为复杂。
二、 怎样稚化思维
稚化思维需要教师悉心揣摩、洞察学生的思维路 径、思维过程,把握学生的思维兴趣,尽可能地与学生 形成思维共振、和谐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去发掘学 生的思维内涵,厘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一)锁定稚化原点
稚化思维有一个最佳期,这个最佳期不仅仅指时 间节点的最佳期,也指学生思维方向、路径的可能性 空间的最佳期。识别这一最佳期,教师的教学预设就 能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前面,否则就会落后于学生的 数学学习。我们日常所认为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 不仅指知识引领学生,而更是指教师对学生可能会出 现的可能性认知状态、路径等的一种先在认识。有时 候,教师可以适度“装糊涂”,故意“示弱”,从而让学生 和教师平等对话、交往,让教师真正获得学生的“第一 手资料”。
(二)优化稚化流程
稚化思维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调动学 生认知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作为教师, 要与学生主动对话,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前测等,了 解学生具体学情,从而稚化自己的思维。为此,教师 在搜集相关的能反映学生具体学情的资料时,要尽量 地搜集第一手资料。
三、 稚化思维,教师要做什么
通过稚化思维,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充分地倚靠学 生的经验,进而将教学建基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 发展区”。那么,稚化思维教师需要做些什么?笔者认 为,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教师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合作。 只有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认知、 探索,才能有效地稚化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稚化 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心态、教学品质,更是一种教 学机制、教学智慧。
(一)教师要成为“学习者”
教师成为“学习者”不仅仅是指教师要学习学科 知识、教学知识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习儿童知识, 要向学生学习。向学生学习,教师就必须与学生平等 对话,从学生的话语中捕捉学生的具体学情。比如教 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 前笔者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认 识。有学生认为,应该用底乘斜边,因为平行四边形 可以推拉成长方形;有学生认为,应该用底乘高,因为 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拼成长方形等等。有了与学生的 对话,笔者就把握了学生思维的脉搏,就能在教学设 计中关照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用 数方格的方法验证,引发学生辩论,从而让部分持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斜边的学生进行自我否定。 这样的自我否定,对于所有学生的感受、体验都将是 深刻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用底乘斜边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科学?从而将学生的 数学学习引向深入。
(二)教师要成为“合作者”
稚化思维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 对话,更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尤其 是“非正式交往”。许多教师非常注重课堂互动,而对 课后、课余与学生交往却重视不够。笔者认为,一个 善于稚化思维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交往的教师。 有些数学问题,可能在教师的眼中非常简单,但在学 生的眼中却并不容易。比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 级上册“24 时计时法”之前,笔者让学生汇报每天的 吃饭时间、睡觉时间、上学时间等。在交往中,笔者发 现,学生对 12 时计时法比较熟悉。为此,笔者让学生 在课后关注新闻联播,进而关注电视节目预告单。不 仅如此,笔者让学生在同一个时间节点,比如放学后 看动画片、晚饭的时间相互交流。借助微信群、QQ 群 与同学对话,从而帮助学生在对话与交往过程中建立 “24 时计时法”与“12 时计时法”之间的匹配关系。 这样的前置性学习,为学生课堂正式学习“24 时计时 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交往,学生认识到,在正 式场合需要用“24 时计时法”,在非正式场合,既可以 用“24 时计时法”,可以用“12 时计时法”等等。交往, 让师生共同参与学习之中,从而让教师更好地稚化思 维,为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敏锐地捕捉学 生的学情信息,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调控教学节奏、教 学过程以及教学预设,让教学更能贴合学生,更能为 学生的学习服务。稚化思维让教师的教学更好地为 学生的成长而设计,让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 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31:59
- 【点击频次】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