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目标,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恐怕是难以达到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广博的内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以及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一拍即合”,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趋势。而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已成为教师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有机地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点滴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识字能力。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吸收教师的灌输到主动的有意识的去学,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教学“田”字时,屏幕上出现一片田地,四四方方被分成四个小块,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运用媒体,教会学生识字方法。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和形近字的特征。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运用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大潮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怎样壮观的景象?”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大潮来时的一条白线”“我看到了大潮来时的壮观”……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钱塘江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也写不出像样的一篇作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作品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什么,怎样写,是我们许多学生写作时深感头疼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而网络有着海量存储和覆盖全球的传播范围,它创造的虚拟空间可以让你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天下各种事情,获得各种知识与信息。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视野、丰富见闻、积累素材、拓展写作资源,是信息社会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可以给学生反复播放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着眼于小处,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教育意义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着眼于生活的一个小点,激发学生生活联想。
四、网上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温度变化下,水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出现,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包子蒸笼上的气是水蒸气!”……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语文学科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完全相信,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将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识字能力。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吸收教师的灌输到主动的有意识的去学,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教学“田”字时,屏幕上出现一片田地,四四方方被分成四个小块,此时无声胜有声,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运用媒体,教会学生识字方法。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和形近字的特征。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运用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观潮》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有关大潮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怎样壮观的景象?”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大潮来时的一条白线”“我看到了大潮来时的壮观”……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钱塘江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也写不出像样的一篇作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作品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什么,怎样写,是我们许多学生写作时深感头疼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而网络有着海量存储和覆盖全球的传播范围,它创造的虚拟空间可以让你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天下各种事情,获得各种知识与信息。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视野、丰富见闻、积累素材、拓展写作资源,是信息社会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可以给学生反复播放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着眼于小处,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教育意义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着眼于生活的一个小点,激发学生生活联想。
四、网上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水的知识?于是,学生充满好奇的上网查询,通过网上阅读,他们纷纷发言,“温度变化下,水可以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出现,这就是冰、水和水蒸气。”“我知道了包子蒸笼上的气是水蒸气!”……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语文学科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完全相信,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将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37:12
- 【点击频次】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