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困生在分层作业实践中感受到学习快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有效的数学作业设计应分层实施。本文从导致学困生成因出发,阐述了分层次设计的实践策略,即增强作业设计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典型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分层作业;设计;学习快乐;体验
在教以应试的过去,我们常常“培尖提优”,让优生更优。随着义务教育推进,“为了一切孩子”的全员教育和“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全面教育响彻耳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在今天,“培优”只是我们一个目标,还有“辅差”。这是个很难见起色的行为,也是一个非常费力的任务。实际上,我们教师用心用力最多的不是中等生和优生的培养上,而是学困生,在他们身上倾注着教师很多心血。而小学数学作为奠基平台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又特别是其作业,担当促知转能的重要责任,更应是我们教师在让学困生体验学习快乐的地方,因为只人体验快乐才会有兴趣生成,学时更有主体性。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让学困生在分层作业实践中感受到学习快乐的作业设计与实践。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和实施的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试”桎梏,“学以应考”思想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明显。这种取向直接导致了作业存在最大的误区,即功利主义取向严重在教师作风中蔓延,一些教师把作业作为训练学生应试能力的“法宝”,围绕如何提高成绩而在作业上的设计、布置等实践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导致作业育人没人充分挥,表现在这几方面。
(一)作业机械重复性较多。为了提高学生“应试”效果——快速解答题目,提高准确率,我们很多教师认为“题海战术”是法宝,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方法。于是围绕此法大力实施重复性作用,不讲作业方式,不管课内还是课外的作业,模式都一样,机械重复较多,学生作业陷入机械抄记苦不堪言,兴趣渐失。这让本身学习就很吃力的学困生,更是举步维艰,完成不了,渐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失去学习快乐。
(二)作业形式单调,思维价值缺乏。小学生是好奇的,任何单一的形式活动,都会让人生腻。而实践中的作业,每次都是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那必定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这不仅不能达到促进知识转化的目的,更不能达到促进学生知识活用,提升数学反哺生活的实践能力。这样的作业虽然对学因生有一些作用,但没有思维价值,不能起到训练培养思维的作用。
(三)要求“一刀切”,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十指有长短,更何况现行学生个体差异非常明显。“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就是“齐步步”,让每个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实际上这种方式除了经济、方便,教育量大之外,作用不大。特别是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而实施的统一作业和统一要求,一些学困生面对和优生一样的作业时感到苦不堪言。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果我们在作业设计与实施方面,还同样“一刀切”,那势必造成学困生更感受不到学习成功,更体验不到学习快乐。而且,处于优等地位的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因从中感受不到作业的挑战性,同样不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因此,加强学生作业针对性设计,体现因材施教,是我们作业的最美好,最理想的实践做法。
二、让学困生体验数学作业实践快乐的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为了让每个学困生都能体验到作业快乐并得到最优发展,我们就必须从传统“一刀切”作业实践中突围,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和优化,使作业去掉单一和枯燥,能让各个学力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快乐,从爱作业过渡到爱数学学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就要抓住学情作精准分析,明了学生特点、爱好,实施分层次的作业设计,让不同学力的学困生都能从中感受到作业快乐。
(一)增强作业设计的生活性。数学源于生活。新课标要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就可结合农村实际,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作业中来,让学困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需要数学来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可从实际例子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催发出自我主体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课堂不仅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在作业中也要体现生活性的思想,这样才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的实用观。
(二)增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实践也需要增强学生作业的主体性。因此,作为实践平台的作业,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小学数学学困生好动,好表扬,对新生事物或奇怪现象特别容易感兴趣的特点而创新趣味性设计,使之有满足学生需要的作业内容和样式,让学生感受到作业不仅只有算算、抄抄、写写,还有创新活动,如拼一拼作业、剪一剪作业、调查作业、交流探讨作业等。这样的作业,形式新颖有趣,学生自然爱做,学困生兴趣提高了,他们数学成绩也就快提高了。
(三)增强作业设计的典型性。“题海战术”中的题目很多带着相同性,是变脸式的作业,只是语言表述不一样,明显感觉到创新性不足。而对于学困生,不是要求他们从反复练习中去感悟,而是要明确要告诉他们作业的目的。因此,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作业方式和内容,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公式、定理、概念等数学知识融于其中,分层次和难度来实施于不同学生,这样就保证学困生选择适合自身学力的数学作业,这样他们就可体验到作业迅速完成的实践快乐。
当然,要提高学困生数学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抓好作业这一块的作用,因人而异,分层次优化,提高针对性,才能达到“对症下药”的作业育人效果,让他们感受到作业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培军,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浅谈[J].魅力中国,2017年。
[2]陈雪华,论如何提高小学高段数学学习的有效性[J].教育研究,2019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分层作业;设计;学习快乐;体验
在教以应试的过去,我们常常“培尖提优”,让优生更优。随着义务教育推进,“为了一切孩子”的全员教育和“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全面教育响彻耳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在今天,“培优”只是我们一个目标,还有“辅差”。这是个很难见起色的行为,也是一个非常费力的任务。实际上,我们教师用心用力最多的不是中等生和优生的培养上,而是学困生,在他们身上倾注着教师很多心血。而小学数学作为奠基平台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又特别是其作业,担当促知转能的重要责任,更应是我们教师在让学困生体验学习快乐的地方,因为只人体验快乐才会有兴趣生成,学时更有主体性。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让学困生在分层作业实践中感受到学习快乐的作业设计与实践。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和实施的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试”桎梏,“学以应考”思想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明显。这种取向直接导致了作业存在最大的误区,即功利主义取向严重在教师作风中蔓延,一些教师把作业作为训练学生应试能力的“法宝”,围绕如何提高成绩而在作业上的设计、布置等实践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导致作业育人没人充分挥,表现在这几方面。
(一)作业机械重复性较多。为了提高学生“应试”效果——快速解答题目,提高准确率,我们很多教师认为“题海战术”是法宝,是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方法。于是围绕此法大力实施重复性作用,不讲作业方式,不管课内还是课外的作业,模式都一样,机械重复较多,学生作业陷入机械抄记苦不堪言,兴趣渐失。这让本身学习就很吃力的学困生,更是举步维艰,完成不了,渐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失去学习快乐。
(二)作业形式单调,思维价值缺乏。小学生是好奇的,任何单一的形式活动,都会让人生腻。而实践中的作业,每次都是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那必定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这不仅不能达到促进知识转化的目的,更不能达到促进学生知识活用,提升数学反哺生活的实践能力。这样的作业虽然对学因生有一些作用,但没有思维价值,不能起到训练培养思维的作用。
(三)要求“一刀切”,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十指有长短,更何况现行学生个体差异非常明显。“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缺点就是“齐步步”,让每个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实际上这种方式除了经济、方便,教育量大之外,作用不大。特别是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而实施的统一作业和统一要求,一些学困生面对和优生一样的作业时感到苦不堪言。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果我们在作业设计与实施方面,还同样“一刀切”,那势必造成学困生更感受不到学习成功,更体验不到学习快乐。而且,处于优等地位的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因从中感受不到作业的挑战性,同样不能获得最优化的发展。因此,加强学生作业针对性设计,体现因材施教,是我们作业的最美好,最理想的实践做法。
二、让学困生体验数学作业实践快乐的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为了让每个学困生都能体验到作业快乐并得到最优发展,我们就必须从传统“一刀切”作业实践中突围,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和优化,使作业去掉单一和枯燥,能让各个学力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快乐,从爱作业过渡到爱数学学习。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就要抓住学情作精准分析,明了学生特点、爱好,实施分层次的作业设计,让不同学力的学困生都能从中感受到作业快乐。
(一)增强作业设计的生活性。数学源于生活。新课标要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就可结合农村实际,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作业中来,让学困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需要数学来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可从实际例子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催发出自我主体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课堂不仅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在作业中也要体现生活性的思想,这样才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的实用观。
(二)增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实践也需要增强学生作业的主体性。因此,作为实践平台的作业,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小学数学学困生好动,好表扬,对新生事物或奇怪现象特别容易感兴趣的特点而创新趣味性设计,使之有满足学生需要的作业内容和样式,让学生感受到作业不仅只有算算、抄抄、写写,还有创新活动,如拼一拼作业、剪一剪作业、调查作业、交流探讨作业等。这样的作业,形式新颖有趣,学生自然爱做,学困生兴趣提高了,他们数学成绩也就快提高了。
(三)增强作业设计的典型性。“题海战术”中的题目很多带着相同性,是变脸式的作业,只是语言表述不一样,明显感觉到创新性不足。而对于学困生,不是要求他们从反复练习中去感悟,而是要明确要告诉他们作业的目的。因此,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作业方式和内容,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公式、定理、概念等数学知识融于其中,分层次和难度来实施于不同学生,这样就保证学困生选择适合自身学力的数学作业,这样他们就可体验到作业迅速完成的实践快乐。
当然,要提高学困生数学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抓好作业这一块的作用,因人而异,分层次优化,提高针对性,才能达到“对症下药”的作业育人效果,让他们感受到作业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高培军,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布置浅谈[J].魅力中国,2017年。
[2]陈雪华,论如何提高小学高段数学学习的有效性[J].教育研究,2019年。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37:38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