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导入中,通常可以采用这几种方法:巧借“旧知”,营造“启发”氛围;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巧用实践,构建个性体验;巧妙设问,引发认知冲突;巧借数学史实,营造“数学”味。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关键字:小学;数学;新授课;导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课堂交流的第一座桥梁。一段精巧的课堂导人,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熊熊的智慧之火,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反之,一段失败的课堂导人,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不主动。下面我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入新授课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旧知,自然过渡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作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师在开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这种导入方法比较适合高段的学生。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课,一上课老师写两个很大的数,比如32000000、1300000000.然后老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学好这种数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四、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谜语”就是一位浑身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老师”。谜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适合儿童好奇心的需要,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谜语,这样做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我用了这样一个谜语导课。兄弟两人同走路,一摆一摆走一步,常年劳累不停歇,走来走去未出户。
五、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即把教学内容的内涵进行拓展,尽可能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在新课程导入时有意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结合学生实践,教师提出:“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老师又问:“车轮做成其他形状(如方的、椭圆的等)可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必然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中,可以从学生都有过亲身体验的“买东西”开始,先问学生到商店买什么?再让学生讨论应该付多少钱是怎么确定的?从而引出商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六、巧设问题情境导入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情感和求知欲,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取知识。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者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开头。一天,孙悟空找到一只大西瓜,打算跟猪八戒分着吃。孙悟空首先把西瓜分成了2份,取了其中的1份给猪八戒,猪八戒嫌少说要2份。孙悟空把西瓜又切成了4份,给了猪八戒2份,猪八戒还是嫌少,说想要4份。于是孙悟空又把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给了猪八戒4份,这下子猪八戒满足了。教师问: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接着教师再问:“聪明的孙悟空是用什么办法满足了猪八戒的要求呢?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也十分热烈,学生自然会学得津津有味。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时,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探究其中的奥妙,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教师巧妙、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
七、纠错导入
即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上课开始,让学生先练习,再分析,使大家明白错误出现在何处以及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八、实践动手操作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后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在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探索欲望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后利用动手操作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思维来导入新课,那么学生会真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比如:在“克和千克”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把收集好的各种商品标签拿出来整理一下,哪些标签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是克或千克并让学生去试着读一读。然后让学生猜一猜物品的重量(物品和相对应的重量标签进行搭配)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最后拿出电子称和台称让学生把准备好称重的东西拿来称一称说出重量。这样的开课导入开启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欲望,紧密地联系了生活实际。整堂课学生都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并会生成一些更有价值的收获。
当然,导语设计是值得不断深入发掘、研究的艺术,本文还难以穷尽导语设计的具体方式,实践告诉我们,导语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重,其他方式相辅相成的综合性艺术。但不管导语的种类是如何的多种多样,实际的操作手法又是如何的千姿百态,它的作用只有一个,既要根据自己讲解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主动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潜力,提高技能。
关键字:小学;数学;新授课;导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课堂交流的第一座桥梁。一段精巧的课堂导人,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熊熊的智慧之火,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反之,一段失败的课堂导人,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不主动。下面我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入新授课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旧知,自然过渡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作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师在开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这种导入方法比较适合高段的学生。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课,一上课老师写两个很大的数,比如32000000、1300000000.然后老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学好这种数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四、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谜语”就是一位浑身散发着独特魅力的“老师”。谜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适合儿童好奇心的需要,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谜语,这样做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我用了这样一个谜语导课。兄弟两人同走路,一摆一摆走一步,常年劳累不停歇,走来走去未出户。
五、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即把教学内容的内涵进行拓展,尽可能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在新课程导入时有意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结合学生实践,教师提出:“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老师又问:“车轮做成其他形状(如方的、椭圆的等)可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必然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中,可以从学生都有过亲身体验的“买东西”开始,先问学生到商店买什么?再让学生讨论应该付多少钱是怎么确定的?从而引出商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六、巧设问题情境导入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情感和求知欲,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获取知识。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者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开头。一天,孙悟空找到一只大西瓜,打算跟猪八戒分着吃。孙悟空首先把西瓜分成了2份,取了其中的1份给猪八戒,猪八戒嫌少说要2份。孙悟空把西瓜又切成了4份,给了猪八戒2份,猪八戒还是嫌少,说想要4份。于是孙悟空又把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给了猪八戒4份,这下子猪八戒满足了。教师问: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接着教师再问:“聪明的孙悟空是用什么办法满足了猪八戒的要求呢?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探索欲望被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也十分热烈,学生自然会学得津津有味。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当遇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时,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探究其中的奥妙,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时教师巧妙、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
七、纠错导入
即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上课开始,让学生先练习,再分析,使大家明白错误出现在何处以及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八、实践动手操作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后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在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探索欲望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实践是创造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后利用动手操作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思维来导入新课,那么学生会真正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比如:在“克和千克”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把收集好的各种商品标签拿出来整理一下,哪些标签上的质量单位(重量单位)是克或千克并让学生去试着读一读。然后让学生猜一猜物品的重量(物品和相对应的重量标签进行搭配)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最后拿出电子称和台称让学生把准备好称重的东西拿来称一称说出重量。这样的开课导入开启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欲望,紧密地联系了生活实际。整堂课学生都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并会生成一些更有价值的收获。
当然,导语设计是值得不断深入发掘、研究的艺术,本文还难以穷尽导语设计的具体方式,实践告诉我们,导语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重,其他方式相辅相成的综合性艺术。但不管导语的种类是如何的多种多样,实际的操作手法又是如何的千姿百态,它的作用只有一个,既要根据自己讲解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主动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潜力,提高技能。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40:37
- 【点击频次】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