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教学

 

【作者】 刘道慧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教师要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核心素 养,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领域全面深化,通过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大,学 科成绩也得以明显进步。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创设好的情境,补充相关内容,指引孩子们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唯有这样,语文教学工作才能取得一个新的成功。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尝试教学法的应用情况做出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尝试教学;应用;探究;分析
  从主观上讲,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语文教师在这方面都做过艰辛的探索,大纲的几经修订和课标的反复修改,无疑是试图找出一条解决语文教学费力耗时的最佳途径,但千改万变真正从理念和灵魂深处只是乞求花样翻新,甚至还稍带形式主义。而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还是停留在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的过场上,没有真正从“面面俱到”的樊篱中彻底解脱出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窃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能收到一些效果。
  一、尝试教学法的概念  
  尝试教学法是“先演练后讲解”的一种方法,即先放手让学生做尝试性练习,然后根据反馈信息教师作点拨讲解。教学中,可让学生尝试识字,尝试讲解分析课文、尝试习作,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爱探索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二、语文尝试教学的一般步骤
  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中,可让学生尝试识字,尝试讲解分析课文、尝试习作,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爱探索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运用尝试教学法-般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教师预先设计一些让学生作尝试性解答的题目。一般来说,尝试题要和课文的内容相扣还应具有激情引趣的作用。具体来讲,“尝试题”的确定,要求具备以下的要素:1具有一定的难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度的分寸。必须是能为儿童经过思考努力所能克服的困难,并使学生通过克服困难,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2要有一定的剃度。因为认识具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加深的特点,“尝试目标”的达成也必须逐步推进,学生实现“尝试目标”也必须是一个由易到难,由“零”到“整”的梯度;3要有一定的跨度。要求确定的“尝试题”要能成为组织教学的中心环节,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不是仅在个别细节上尝试一下;4要有一定的长度。学生的尝试练习,必须具有一定的时间长度,成为组织教学的中心;5要有一定的新颖度。根据儿童好奇,好新的心理特征,要使尝试练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就必须使“尝试题”具有一定的新颖度。同时,针对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可采取多样化的“尝试题”,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2)学生尝试。教师导入后让学生根据尝试题练习操作,自学课文。
  (3)交流尝试情况。交流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也可以在全班进行,还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再派代表到全班交流。教师要提出交流的具体要求,如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等等。
  (4)教师精讲。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及错误进行讲解,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三、质疑与及时评价
  随着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成熟,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设计出完整的教案,按照教案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表面上把知识教给学生了,学生也好象是学会了,但这样不能真正的引发学生质疑的意识,因为这种学习是非常被动的。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学什么、我要学懂什么、我要弄清什么道理的强烈欲望,课前的自学质疑环节必不可少。我们必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他们提出一些十分幼稚的问题,因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启动,只有这种流动的思维,才有可能使学生迸发出勇于创新的思想火花。但是我们对于不阶段学生提出的不同价值的问题,应注意其差异性,要在积极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例如:我在讲读《南京长江大桥》一课时,当我说完:“哪个同学能根据第一自然段提出一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位同学(一个成绩稍差,平常又不善于质疑和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举手。于是,我就主动叫他把他想说的问题向大家说了一遍,但他的声音很小。我鼓励他说:“不要怕,把你的想法大声的说出来,你一定能行!”他大声的说:“清晨,‘我’来到哪?”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尽管这个问题很表面、很幼稚。但我还是表扬了他:“你肯积极的动脑筋,敢于发言,非常能干,今后要更加努力呀!”
  四、尝试教学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基础知识。
  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自己有时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尝试教学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解放了学生,又解放了教师,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才会落到实处。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40:49
  • 【点击频次】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