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的路径分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如何利用抗疫精神重要载体,探索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的有效路径,筑牢学生思想防线,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坚定树立四个自信,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教学任务。
关键词:抗疫精神;中学思政课;路径分析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影响深远,每一个中国人都亲身经历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鉴于中学生对疫情防控阻击战有着亲身经历,有着一定的认知基础,这一时政资源对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来说,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欲责其效,必尽其方”。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效地融入思政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增强课程政治性、生动性、时效性的需要。
一、教师:增强情感认同,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师要想讲好抗疫精神,应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强化情感认同,增强对抗疫情精神的深厚情怀,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抗疫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丰富,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如果止步不前,将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抗疫精神。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修学习抗疫精神。例如,参加抗疫精神相关的教研活动,学习知名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增强对抗疫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可以参与防控疫情的志愿者活动,亲身感受抗击疫情的艰辛与不易,领悟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富有情感地将抗疫精神融入到课程当中,从而容易感染到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抗疫精神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观看与抗疫相关的影视作品,在受到抗疫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将其在课堂教学中真情流露,自然运用。
为了使抗疫精神更有效地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最基础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地讲解,将抗疫精神的内涵传授给学生,同时还结合讨论法、情景表演法、参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例如:在讲述抗疫精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群众和党员干部,重现防控疫情的经典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悟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情感就是力量,情感就是教育。我们可以邀请抗疫英雄模范,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给学生们上课,给大家讲述抗疫战斗的亲身经历,在增进情感认同的同时,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在网上搜集抗疫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借助多媒体在课堂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抗疫精神。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深化社会实践
新课改提出了要“关注学生发展、重视以学定教”新的教学思想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作为融入抗疫精神主渠道发挥作用时,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挥自身主体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中学生必须要提高学习抗疫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参加抗疫精神相关的兴趣研究小组,或者与同学朋友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抗疫精神的意义价值等,增加对抗疫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中学生只有自身对抗疫精神感兴趣并具有一定了解时,才能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抗疫精神深入理解领会,使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精神成为自身的优良道德品质。
抗疫精神作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内涵丰富深刻,单靠在课堂上纯理论式的讲述可能很难使抗疫精神深入人心,必须辅之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抗疫精神。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利用实践教学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当主角”。针对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际,我们尤其要重视“讲好抗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英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故事”,开展角色互换,增强课堂互动,改善课堂关系,努力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润物无声。学生也可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眼目睹防控疫情的现状,通过访问亲耳听到真实的抗疫故事,从而变空洞说教为直观形象。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对抗疫精神的认同感,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点,从而提高抗疫精神融入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校:打造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能够为融入抗疫精神提供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将抗疫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抗疫精神的熏陶,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将抗疫精神和校园文化相结合,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两方面入手,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育人作用。要大力推进伟大抗疫精神宣传教育的生活化、常态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角、文化长廊、校园媒体、学生公寓公共区域等平台载体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抗疫英雄、抗疫精神、抗疫故事宣传教育活动,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舆论引导氛围;要通过挖掘网络平台学习资源、打造网站专题栏目、构建微平台、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等多种举措,以中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阳.既有责任担当之勇 又有科学防控之智[N].解放军报,2020-02-24(2)
[2] 王挺.把科学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始终[N].人民日报,2020-03-17(5)
[3] 欧庭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创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6):104-110.
[4]谢文芳.讲好抗疫故事的三个传统文化维度[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20(16):31 -33
关键词:抗疫精神;中学思政课;路径分析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影响深远,每一个中国人都亲身经历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鉴于中学生对疫情防控阻击战有着亲身经历,有着一定的认知基础,这一时政资源对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来说,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欲责其效,必尽其方”。将伟大抗疫精神有效地融入思政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增强课程政治性、生动性、时效性的需要。
一、教师:增强情感认同,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师要想讲好抗疫精神,应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强化情感认同,增强对抗疫情精神的深厚情怀,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抗疫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丰富,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如果止步不前,将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抗疫精神。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修学习抗疫精神。例如,参加抗疫精神相关的教研活动,学习知名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增强对抗疫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可以参与防控疫情的志愿者活动,亲身感受抗击疫情的艰辛与不易,领悟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富有情感地将抗疫精神融入到课程当中,从而容易感染到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抗疫精神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观看与抗疫相关的影视作品,在受到抗疫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将其在课堂教学中真情流露,自然运用。
为了使抗疫精神更有效地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教师应摒弃传统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最基础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地讲解,将抗疫精神的内涵传授给学生,同时还结合讨论法、情景表演法、参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例如:在讲述抗疫精神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群众和党员干部,重现防控疫情的经典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悟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情感就是力量,情感就是教育。我们可以邀请抗疫英雄模范,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给学生们上课,给大家讲述抗疫战斗的亲身经历,在增进情感认同的同时,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在网上搜集抗疫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借助多媒体在课堂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抗疫精神。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深化社会实践
新课改提出了要“关注学生发展、重视以学定教”新的教学思想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作为融入抗疫精神主渠道发挥作用时,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挥自身主体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中学生必须要提高学习抗疫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参加抗疫精神相关的兴趣研究小组,或者与同学朋友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抗疫精神的意义价值等,增加对抗疫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中学生只有自身对抗疫精神感兴趣并具有一定了解时,才能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抗疫精神深入理解领会,使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精神成为自身的优良道德品质。
抗疫精神作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内涵丰富深刻,单靠在课堂上纯理论式的讲述可能很难使抗疫精神深入人心,必须辅之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抗疫精神。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利用实践教学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当主角”。针对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际,我们尤其要重视“讲好抗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英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故事”,开展角色互换,增强课堂互动,改善课堂关系,努力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润物无声。学生也可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眼目睹防控疫情的现状,通过访问亲耳听到真实的抗疫故事,从而变空洞说教为直观形象。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对抗疫精神的认同感,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点,从而提高抗疫精神融入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校:打造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能够为融入抗疫精神提供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将抗疫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抗疫精神的熏陶,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将抗疫精神和校园文化相结合,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两方面入手,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育人作用。要大力推进伟大抗疫精神宣传教育的生活化、常态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角、文化长廊、校园媒体、学生公寓公共区域等平台载体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抗疫英雄、抗疫精神、抗疫故事宣传教育活动,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舆论引导氛围;要通过挖掘网络平台学习资源、打造网站专题栏目、构建微平台、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等多种举措,以中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阳.既有责任担当之勇 又有科学防控之智[N].解放军报,2020-02-24(2)
[2] 王挺.把科学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始终[N].人民日报,2020-03-17(5)
[3] 欧庭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创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6):104-110.
[4]谢文芳.讲好抗疫故事的三个传统文化维度[J].学校党建与 思想教育,2020(16):31 -33
- 【发布时间】2021/11/5 19:45:13
- 【点击频次】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