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论地理课堂中寓德于教的有效实践

 

【作者】 郑 欢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五育并举”新课改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根本追求。初中地理教学作为育人平台我们既要加强学生地理素养培养,发展地理能力,同时还要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渗透实践,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在地理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渗透;寓德于教;有效实践
  德育渗透是保证人才培养效力祖国的首要途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我省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改新主张。当前,由于经济发展过快,物质条件变得富足,很多学生精神却没有与主导文化同频共振而变得有些浮躁,针对于此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了当前教改育人的一个重要实践路径。而综合性、实践性皆强的地理学科在这样背景下应担当什么样的时代使命呢?多年的新课标践行的实践告诉我,必须在全面实施“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与“五育并举”教改追求有效融合,不仅要完成地理学科中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智育教育任务,还要想方设法完成教材内容中渗透的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以便使我们的课堂在高效达成“三维目标”中真正实现“五育并举”的教改追求。
  我们知道德育教育是“五育”之首,它是其他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关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个学科都担当着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培养重任。在语文、思想品德学科德育思想有集中体现,但在地理教材里没有独立的体系而进行,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需要教师结合内容进行发挖。实际上,深掘地理学科教材我们才发现其实其有很多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进行“知国情,树爱国之识,行爱国之梦,立建国之愿,强效国之心”的德育教学。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我们如何把这此内容变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载体就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应着力思考的现实问题。多年实践告诉我为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德育培养就必须采取寓教于教的渗透式理念来实施。
  一、让学生知国情,培养爱国热情
  现行初中学生,年龄小,对世界局面,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学习中国地理,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国土面积在世界的占位,我国人口数量及世界占位,认识到我国加快经济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我国的地形地势、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率,交通的发展速度,工农业的发展进程等内容,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学习珠江三角洲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港澳地区时适当播放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让学生在知国情中激发了爱国热情。通过港澳回归祖国后,港澳居民的归属感,充分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祖国强大的体现。在知识的学习中渗透德育教学让爱国思想扎根学生心中。
  二、培养学生“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在“亚洲”这个模块内容的教学中,从国家面积培养学生大国意识。在学习“印度”时,可比较中印两国的人口,国土面积,经济发展,国民教育,自然灾害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国的人口,面积相似,经济发展速度相近,但是两国的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差距巨大,深刻感受到我国政府增强国民生存技能,提高国民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九年义务教育、西部营养餐、贫困补助都是为了保证人人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举措。聊时事政治中的精准扶贫工程,理解国家领导人对国民生活幸福度的关注,希望尽最大力量保障人人过上喜乐生活,从而加强学生“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国家及领导人的感恩之情。学生自然而然增强了爱国意识。
  三、树强国之梦,培养学生效力祖国的伟大复兴之心
  润之于心,重在过程。强国之梦,更需要强国意识支配下的努力实践。在教学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时,通过了解它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科技水平的高低,引领学生意识到我国虽然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逐步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我们仍然落后于它们,还需要更努力加快前进的步伐。逐步形成学生的强国之梦,立建国之愿,增强效力国家伟大复兴之心。
  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大局意识,形成全球观
  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重大变化就是世界变小。在面对这种“小世界”的处理时更需要大局意识这种格局观、全球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将这样的观念寓于教之中。在教学“巴西”时,深入了解巴西的热带雨林不仅关乎巴西的经济建设,更关乎世界气候的变化。总结出全世界任何事物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还进一步加强学生关注世界,爱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感。既增加了学生环保意识,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培养了学生大局意识和全球观。例如,在教学“全球化与不平衡发展”时,通过大量事实认识到国与国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通过互联网,各国家之间的交往更频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物流更快捷,全球的地域位置不变,但心理距离近了。因此使学生眼界开阔,眼光高远,形成学生全局意识,全球意识。由此及彼,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计划、人生规划、事业展望中也有这样的高瓴建屋的眼光。
  其实,地理教学除了教授本学科专业知识,更能够在发展智力、增长智慧的同时恰如其分地融入关注国家的建设发展的德育培养,让学生心中有爱国热情,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有正确的人生规划,把对祖国的责任内化成一种生活的积极思想和行动能力,自然而然就会专心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让自己德才兼备,能为祖国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而奠定思想支持和能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徐小红,论德育渗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实践[J].中小学教育,2020年。
  [2]谢春范,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新课程,2018年。

  • 【发布时间】2021/11/5 19:46:05
  • 【点击频次】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