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作者】 郑修成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校玉峰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通过对怎样开展计算教学、如何计算。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法;基础;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教学是重点,也是关键。抓好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简要谈谈如何开展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整个计算教学过程中,都兼具枯燥和单调两种教学困境,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课堂教学总是干瘪瘪的,很容易形成满堂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要环节。小学生刚接触数学计算,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总是以为计算太过枯燥,又没有实际意义,提不高计算的兴趣,这部分的课堂教学时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不可以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逻辑思维发展特征,以感性教学为出发点,多组织游戏和活动,循序渐进,让学孩子们逐渐认识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多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教学学具和游戏对数学计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生动;教师再利用实物,如课本、粉笔、三角尺等工具,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数学小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让学生领会加减乘除法的现实意义,进而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和其重要性,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
  二、课堂教学应在直观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从“算理”的呈现方式上看,低年级侧重借助实物图理解算理,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慧在手指上”。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这节课,解决“小红和小亮一共捉了几只螃蟹?”孩子列出算式26+12,然后动手操作,学生摆出26根小棒和12根小棒,出现不同的摆法,优化摆法,26根中的两捆和16根中的一捆上下对齐摆放,6根和2根上下对齐摆放,即:2个十和1个十上下对齐,6个一和2个一上下对齐后,2捆和一捆合在一起是三捆,即:20+10=30,6个一根和2个一根合在一起,即:6+2=8,然后把三捆和8根合在一起,即:30+8=38,这样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学生还可以借助拨计数器理解算理,先在计数器上拨出26,怎样加12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写出算法26+10=36,36+2=38,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观察比较,将摆小棒、拨计数器与口算三者结合、渗透三者的联系,让“算理”与“算法”完美结合。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课件观察中将知识表像逐步内化,形成清晰的算理,牢固的掌握了算法。
  三、抓基础,口算、笔算共同提高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是整过小学数学计算中的骨架,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因此,小学计算训练各个阶段都要抓,特别从低年级就要开始训练。抓好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表内乘除,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等基本功的训练。到了中高段要求学生会熟练掌握,分数与小数和百分数的常见之互化,迅速反应常见各种单位间的进率以及互化,到了高年级,圆周率参与的运算,成为孩子们计算失误的重要地方,此时1π到9π的计算值的记忆犹为重要,再如1到20的平方,1到9的立方的记忆,训练可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专门准备几个计算本,课前都用3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或心算(一般为10个题左右)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就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每天的课后作业还包括5个计算题。这样天天坚持,学生的口算能力都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口算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形式活等特点。口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但我们要注意教学中口算是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
  四、帮助学生形成简算意识,让简便计算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学生只有当题目明确要求用简使方法计算时,才会去思考简便算法,例如出示算式:329+180+14,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能们控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说明其简算意识十分淡薄,当然,学生的简算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单一机械训练就能达能的。简算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简便计算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任务,也不是仅仅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所能解决得了的,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需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形成简算意识。首先,要给予经常性地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随地地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呢?”“能不能想出更好的算法呢?”力求将计算过程中“更优,更简”的追求变为学生自发的思维取向。
  五、注重小组活动,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新授的计算教学时,学生没有理解算理直接去计算往往错误率较高,因而教师需要在新授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可以借助教学工具:如小棒,计数器,或者算盘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摆一摆,拨一拨,可以运用同桌交流讨论,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感受到算理的探究过程。算理是整过计算的核心,没有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没有意义的,因而需要孩子去通过动手操作,去自主探究,这样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理解计算的方法,更好地理解算理,由形象到抽象,更加容易接受计算方法,印象也更深刻。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10根捆成一捆,更好地去理解凑十法表示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得到计算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计算教学课堂的参与程度。
  六、多举措进行计算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习惯决定成败,良好的计算习惯决定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日常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一是认真审题,数字和运算符合抄写正确,这是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彻底改变学生粗心的坏习惯;二是认真思考,不要一拿到题埋头就算,而应该先审题,先思考,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动笔;三是认真计算,规范书写,尤其是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四是集中精力,条理清晰,不争不抢;五是完成计算后认真检查,计算完之后认真验算、改错,确保计算的正确性。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能急功急利,要求学生快速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总之,计算是数学学科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计算能力也是学生探索未来世界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方法、更新观念,多动脑筋,大胆尝试,这样才能探索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领悟知识的水平还处在一个启蒙阶段,要求教师具有较强引导能力,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教育过程,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考验。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提出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相应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发布时间】2021/11/5 19:47:22
  • 【点击频次】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