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领域中 “数学拓展”模式实施的校本化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是对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领域中“数学拓展”模式实施的校本化进行研究,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重点阐述研究成果“数学拓展”模式的有效实施、策略和校本化途径。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数学拓展;实施;校本化研究
在教学中构建数学拓展模式旨在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使学生在更具开放性的模块中实现深度学习,不断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不同角度真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素养,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广泛的生活场景中切实应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审视与分析,真正在拓展模式下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切实提高其数学素养。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对综合与实践课程进行“数学拓展”模式的校、本化研究工作,切实引起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实施的重视,提高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的实效性。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七年级教材中的内容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与生活数学应用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学生在生活中难以用灵活的数学思维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应用素养提高需求。为此,教师应该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模式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拓展,以此引导学生在拓展模式下进一步掌握利用数学思维进行观察与分的能力,以此切实在拓展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
为响应《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综合与实践实施的号召,教师应在研究过程中对七年级数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加工,从方案设计着手做好课程拓展步骤、拓展方向以及拓展渠道做好方案设计工作,以此打造真正与校园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数学拓展教学模式。这将指导七年级数学教师完成教学观念的更新工作,使教师的综合实践教育技能得到提升,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数学拓展模式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资料体系,使学生能够在拓展模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开阔自身的数学视野,从结合生活的拓展环节中不断发现数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从应用视角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且数学拓展模式还将更多的数学应用情境带入到数学课堂之中,使学生在拓展性应用下解决更多元的实际问题,最终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的意义
从教师层面来说,本次研究将实现对教师现有教学观念的更新,使教师能够真正以拓展性、联系性的眼光看待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丰富教师对多元化资源的掌握能力,在校本化课程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技能的提高与个人教学理念的完善,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教研与实践的发展平台。
从学生层面来看,数学拓展模式的构建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多元、自主的实践学习平台,数学知识之于学生而言不再禁锢于教材之中,而是以更为灵活的形式融合在学习中。这不仅为学生打造了基于实践的深层知识体系,更切实推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数学知识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1、“数学拓展”模式有效实施
(1)数学知识模块的拓展.
构建数学知识拓展模块,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分析拓展的具体方向,打破教材的桎梏,真正结合学生当前的发展需求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丰富,从而实现拓展内容的教学目的。这能够使数学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的联系,让其在拓展模式下实现知识结构的扩充,真正为后续生活中的实践打下重要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创新性的转化,适度将生活资源融入探究与实践单元的问题之中,以此打造符合本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通过以此方式增设的拓展型应用知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打破教材的限制,真正将知识与数学内容进行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使教学内容能够在拓展的数学资源辅助下更加具体,另一方面则能够切实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拓展模块之中,推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大幅提高。通过构建拓展的数学学习空间的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让学生真正在知识的拓展中得到启发,最终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切实提高。
(2)数学思维模块的拓展.
基于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做好数学思维模块的拓展工作,是拓展式教学校本课程构建环节的核心内容,这要求教师始终以具体数学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学生解题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拓展,引导学生真正以数学逻辑脱离的方式应对问题的变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使开发并拓展数学思维成为可能. 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探索着、实践着从规律发现的失误、到顿悟、再到领悟的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积累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拓展性内容的实施应该首先从开展形式的探究做起,教师充分分析现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从而构建课程拓展层次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打造符合自身思维能力的探究空间。而后,拓展模式的构建还应该具体做好探究思维拓展模块实施类型的工作,切实找好具体的思维拓展资源,打造多元、多角度的拓展结构,从全方位推动学生的综合与实践能力提高。
2、“数学拓展”模式实施的有效策略?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综合实践课程提出的要求,以及校本化的实践步骤,教师可以在“数学拓展”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利用生活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此作为实践中的教学策略。
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善于应用时事资源,从本地时事热点等咨询中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相联系的资源,切实做好生活资源的开发工作并将其应用在数学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在数学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模式中的应用形式,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由此实现“数学拓展”模式的构建目的——利用拓展资源将数学知识真正延伸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当中,以拓展应用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切实提高。
另外教师还需要在“数学拓展”模式下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具象化,从而驱动学生展开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与理解,由此引导学生建立起对知识探究过程的体验。这要求教师在综合与探究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符合学生生活实践环境的生活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的生活化模拟实践,从中将数学理论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中去,以此真正实现将数学知识拓展在学生生活中的目的,让学生在校本化的综合与探究课程中真正实现数学深度学习,切实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在数学拓展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始终将趣味性、生活性作为拓展结构建立的底层逻辑,有方向、有尺度的精确衡量拓展内容,以此使拓展内容能够真正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并以多角度的综合形式满足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需求,真正在拓展中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数学拓展”模式实施的校本化途径
为了构建数学拓展模式,教师应首先从课堂中的数学拓展模式展开。这要求教师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中能够真正将生活与数学实践内容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拓展数学问题的解决类型与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使学生在拓展后的探究情境中利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知识在生活应用问题中的实际解决思路,进而切实推动学生数学应用素养的提高。
其次,教师还应通过丰富学生数学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数学拓展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外的活动过程中探究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足迹,将数学知识真正代入到校园生活之中,在拓展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切实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性思维,在课外数学拓展模式下真正强化实践参与有效性。
最后,教师还应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构建学生在家中的数学拓展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的翻阅一系列数学拓展资料,并应用数学知识发现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展开一系列如利用统计知识整合家庭数据等综合拓展实践,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切实提高。
根据研究成果可以看到:
(1)学生真正在拓展性的数学活动中看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魅力,从而形成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正向的数学学习情感,驱动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未来的数学活动之中。
(2)拓展模式的构建真正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数学的思考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数学问题之中,而是切实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数学应用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打下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善亮,周达章. 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6):100-103.
[2] 朴昌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3] 刘金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17(8):56-57.
本论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以校为本小课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校本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号:2010025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数学拓展;实施;校本化研究
在教学中构建数学拓展模式旨在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使学生在更具开放性的模块中实现深度学习,不断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不同角度真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素养,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广泛的生活场景中切实应用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审视与分析,真正在拓展模式下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切实提高其数学素养。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对综合与实践课程进行“数学拓展”模式的校、本化研究工作,切实引起教师对综合与实践实施的重视,提高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的实效性。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七年级教材中的内容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与生活数学应用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学生在生活中难以用灵活的数学思维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应用素养提高需求。为此,教师应该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模式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拓展,以此引导学生在拓展模式下进一步掌握利用数学思维进行观察与分的能力,以此切实在拓展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
为响应《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综合与实践实施的号召,教师应在研究过程中对七年级数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加工,从方案设计着手做好课程拓展步骤、拓展方向以及拓展渠道做好方案设计工作,以此打造真正与校园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数学拓展教学模式。这将指导七年级数学教师完成教学观念的更新工作,使教师的综合实践教育技能得到提升,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数学拓展模式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资料体系,使学生能够在拓展模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开阔自身的数学视野,从结合生活的拓展环节中不断发现数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从应用视角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且数学拓展模式还将更多的数学应用情境带入到数学课堂之中,使学生在拓展性应用下解决更多元的实际问题,最终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的意义
从教师层面来说,本次研究将实现对教师现有教学观念的更新,使教师能够真正以拓展性、联系性的眼光看待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丰富教师对多元化资源的掌握能力,在校本化课程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技能的提高与个人教学理念的完善,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教研与实践的发展平台。
从学生层面来看,数学拓展模式的构建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多元、自主的实践学习平台,数学知识之于学生而言不再禁锢于教材之中,而是以更为灵活的形式融合在学习中。这不仅为学生打造了基于实践的深层知识体系,更切实推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数学知识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1、“数学拓展”模式有效实施
(1)数学知识模块的拓展.
构建数学知识拓展模块,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分析拓展的具体方向,打破教材的桎梏,真正结合学生当前的发展需求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丰富,从而实现拓展内容的教学目的。这能够使数学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的联系,让其在拓展模式下实现知识结构的扩充,真正为后续生活中的实践打下重要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创新性的转化,适度将生活资源融入探究与实践单元的问题之中,以此打造符合本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通过以此方式增设的拓展型应用知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打破教材的限制,真正将知识与数学内容进行紧密的联系,一方面使教学内容能够在拓展的数学资源辅助下更加具体,另一方面则能够切实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拓展模块之中,推动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大幅提高。通过构建拓展的数学学习空间的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让学生真正在知识的拓展中得到启发,最终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切实提高。
(2)数学思维模块的拓展.
基于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做好数学思维模块的拓展工作,是拓展式教学校本课程构建环节的核心内容,这要求教师始终以具体数学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学生解题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拓展,引导学生真正以数学逻辑脱离的方式应对问题的变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使开发并拓展数学思维成为可能. 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探索着、实践着从规律发现的失误、到顿悟、再到领悟的过程,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积累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拓展性内容的实施应该首先从开展形式的探究做起,教师充分分析现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从而构建课程拓展层次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打造符合自身思维能力的探究空间。而后,拓展模式的构建还应该具体做好探究思维拓展模块实施类型的工作,切实找好具体的思维拓展资源,打造多元、多角度的拓展结构,从全方位推动学生的综合与实践能力提高。
2、“数学拓展”模式实施的有效策略?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综合实践课程提出的要求,以及校本化的实践步骤,教师可以在“数学拓展”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利用生活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此作为实践中的教学策略。
这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善于应用时事资源,从本地时事热点等咨询中发现生活中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相联系的资源,切实做好生活资源的开发工作并将其应用在数学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在数学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模式中的应用形式,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由此实现“数学拓展”模式的构建目的——利用拓展资源将数学知识真正延伸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当中,以拓展应用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切实提高。
另外教师还需要在“数学拓展”模式下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具象化,从而驱动学生展开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与理解,由此引导学生建立起对知识探究过程的体验。这要求教师在综合与探究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符合学生生活实践环境的生活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的生活化模拟实践,从中将数学理论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中去,以此真正实现将数学知识拓展在学生生活中的目的,让学生在校本化的综合与探究课程中真正实现数学深度学习,切实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在数学拓展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始终将趣味性、生活性作为拓展结构建立的底层逻辑,有方向、有尺度的精确衡量拓展内容,以此使拓展内容能够真正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并以多角度的综合形式满足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发展需求,真正在拓展中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数学拓展”模式实施的校本化途径
为了构建数学拓展模式,教师应首先从课堂中的数学拓展模式展开。这要求教师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中能够真正将生活与数学实践内容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拓展数学问题的解决类型与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使学生在拓展后的探究情境中利用数学思维思考数学知识在生活应用问题中的实际解决思路,进而切实推动学生数学应用素养的提高。
其次,教师还应通过丰富学生数学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数学拓展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外的活动过程中探究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足迹,将数学知识真正代入到校园生活之中,在拓展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切实建立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性思维,在课外数学拓展模式下真正强化实践参与有效性。
最后,教师还应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构建学生在家中的数学拓展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的翻阅一系列数学拓展资料,并应用数学知识发现家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展开一系列如利用统计知识整合家庭数据等综合拓展实践,由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切实提高。
根据研究成果可以看到:
(1)学生真正在拓展性的数学活动中看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魅力,从而形成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正向的数学学习情感,驱动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未来的数学活动之中。
(2)拓展模式的构建真正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对数学的思考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数学问题之中,而是切实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数学应用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打下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善亮,周达章. 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6):100-103.
[2] 朴昌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3] 刘金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17(8):56-57.
本论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以校为本小课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校本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号:2010025
- 【发布时间】2021/11/5 19:53:28
- 【点击频次】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