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有效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通过生活活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培养幼儿敢于大胆、大声地说,引导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和技能,使幼儿养成积极运用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在幼儿的每个年龄阶段,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幼儿每个年龄段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制定出更好的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中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如:《日常生活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多途径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等等。以上的课题分别从一日活动的某个环节侧重的就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研究,为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非常迅速,在幼儿的每个年龄阶段,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不同,因此,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证研究》课题,找出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效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途径、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二、研究目的
探索出适合本园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活动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全面提高本园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三、研究成果
(一)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
整个幼儿期,幼儿的认知活动都是具体的。其中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在中班尤为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体现为:从对语言发展到独白语言,后又从独白语言、过渡语言,产生内部语言,大约4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过渡言语,4岁的幼儿已初步学会了根据听者的情况确定言语的内容和形式,但常常把成人的反话当做正面话来理解,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特点:
1、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流;
2、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说话断断续续,因为中班幼儿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他们还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有时他们也能表述相当复杂的句子;
3、中班幼儿不同于小班,他们更愿意表达,词汇量有了一定的增加,并且开始学着使用。但是中班幼儿又不同于大班,复杂的词汇虽然出现了,但还并不准确或完整。比如,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因为……”“虽然……”这样的关联词,但他们还用的并不完整,不知道“因为”后面跟着“所以”,“虽然”后面还有“但是”。
(二)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对策
1、掌握中班幼儿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在研究中发现:中班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有一个中班幼儿,老师问:“人有几只眼睛?”他说:“有三只眼睛。”老师非常生气,于是说:“人的眼睛有四只。”他马上点头跟着说:“是四只。”这样的语言只能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混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地对中班幼儿进行指导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和教育。
在研究中发现:良好的发音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语言信息的提取,提高幼儿的听力能力,同时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记住单词、句式,好的发音还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理解力。4~5岁中班的幼儿:能够比较准确地发音,并出现了对语音的自觉意识。在对这个阶段,通过学习绕口令等形式,帮助幼儿区分近似音,念准平翘舌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辨音、发音能力。如:让4~5岁幼儿学念《李小东和刘小柳》,区分并念清李、刘、柳的字音;让5岁幼儿学念《四和十》,练习念清儿歌中平翘舌音。
2、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能凸显幼儿语言表达培养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幼儿中班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目标。
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中班幼儿的语言水平、年龄特点进行调整,没有形成生成性的目标。比如:没有结合幼儿语言的自然发展特点,常常高估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出现教学内容过多过难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学习效率。
通过实证研究,结合我校学情,确定了幼儿中班(4到5岁)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是:
让中班幼儿认识到: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让少数民族幼儿能基本听懂普通话。
让幼儿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基本会说普通话。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讲述比较连贯。
让中班幼儿认识到: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3、经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为有效培养幼儿中班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幼儿中班,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和侧重点。
(1)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在中班,宜对幼儿进行描述为主的语言训练,相应地提供内容丰富、角色形态夸张、角色间有动作联系的图片,并注意引导:
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要围绕图片的主题;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
示范。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2)在故事教学活动中,选择故事时要考虑为主题服务,更要考虑故事的文学性,中班幼儿在喜欢动物为故事角色的同时,他们会更多地喜欢故事中的角色行为夸张的情节。因此,文学表现上应多一点形容词、动作词、重叠句、比喻句等。
(3)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对诗歌的学习极为喜欢。小班以儿歌为主,中班让幼儿学习诗歌为主,因为诗歌文学性比较强,儿诗的语句长短不一、语言优美、情感含蓄,有的诗还有情节性,即使篇幅偏长,也易背诵。
4、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从而有效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班级的幼儿在语言方面较为不足,表现在:同伴间缺少交流,上课多数幼儿不愿上来发言、不敢大方地面对集体发言,讲述时不完整等。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要做的就是首先让孩子想说,有说的欲望,孩子才会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意思大胆地说出来,有了交流,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就多了,语言也就在这种自然的交流、沟通里得到了发展。
(1)让孩子想说。依据班级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贴红点、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也积极上台发言;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从能站出来——能和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独立说——大声地说,最后大方地与人交谈。
(2)让孩子敢说。其实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开心小主持”、“餐前播报”、“故事大王”、“自由交谈”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3)让孩子会说。在孩子想说、敢说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说好话,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的生动、贴切些。怎样去引导呢?通过实证研究,以下做法效果明显:
报餐名活动:每到取餐点前一刻钟,推选一名幼儿当“小小报餐员”,“小小报餐员”会非常自豪的给全班小朋友介绍餐点、饭菜名称及颜色、形态,并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不挑食、不要浪费等。经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现在就连胆小、性格内向的幼儿都能报餐名。
游戏活动: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深受幼儿的喜爱。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幼儿语言表达的训练。比如幼儿在玩“娃娃家”、“医院”等游戏时,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活动。
在相互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互相渗透各个领域的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幼儿语言表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并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学习环境,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积累经验,学会交流与表达,多渠道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年“以校为本”小课题《有效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中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如:《日常生活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多途径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等等。以上的课题分别从一日活动的某个环节侧重的就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研究,为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非常迅速,在幼儿的每个年龄阶段,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不同,因此,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证研究》课题,找出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效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途径、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借鉴价值。
二、研究目的
探索出适合本园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活动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全面提高本园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三、研究成果
(一)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
整个幼儿期,幼儿的认知活动都是具体的。其中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在中班尤为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体现为:从对语言发展到独白语言,后又从独白语言、过渡语言,产生内部语言,大约4岁左右,幼儿开始出现过渡言语,4岁的幼儿已初步学会了根据听者的情况确定言语的内容和形式,但常常把成人的反话当做正面话来理解,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特点:
1、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流;
2、能够独立地讲故事或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但有时说话断断续续,因为中班幼儿还不能记清事物现象和行为动作之间的联系。他们还会根据不同对象的理解水平调整自己的语言,有时他们也能表述相当复杂的句子;
3、中班幼儿不同于小班,他们更愿意表达,词汇量有了一定的增加,并且开始学着使用。但是中班幼儿又不同于大班,复杂的词汇虽然出现了,但还并不准确或完整。比如,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因为……”“虽然……”这样的关联词,但他们还用的并不完整,不知道“因为”后面跟着“所以”,“虽然”后面还有“但是”。
(二)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对策
1、掌握中班幼儿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在研究中发现:中班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有一个中班幼儿,老师问:“人有几只眼睛?”他说:“有三只眼睛。”老师非常生气,于是说:“人的眼睛有四只。”他马上点头跟着说:“是四只。”这样的语言只能使幼儿的思维更加混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地对中班幼儿进行指导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和教育。
在研究中发现:良好的发音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语言信息的提取,提高幼儿的听力能力,同时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记住单词、句式,好的发音还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语言理解力。4~5岁中班的幼儿:能够比较准确地发音,并出现了对语音的自觉意识。在对这个阶段,通过学习绕口令等形式,帮助幼儿区分近似音,念准平翘舌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辨音、发音能力。如:让4~5岁幼儿学念《李小东和刘小柳》,区分并念清李、刘、柳的字音;让5岁幼儿学念《四和十》,练习念清儿歌中平翘舌音。
2、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能凸显幼儿语言表达培养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幼儿中班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目标。
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中班幼儿的语言水平、年龄特点进行调整,没有形成生成性的目标。比如:没有结合幼儿语言的自然发展特点,常常高估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出现教学内容过多过难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学习效率。
通过实证研究,结合我校学情,确定了幼儿中班(4到5岁)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是:
让中班幼儿认识到: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让少数民族幼儿能基本听懂普通话。
让幼儿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基本会说普通话。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讲述比较连贯。
让中班幼儿认识到: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3、经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为有效培养幼儿中班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幼儿中班,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和侧重点。
(1)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在中班,宜对幼儿进行描述为主的语言训练,相应地提供内容丰富、角色形态夸张、角色间有动作联系的图片,并注意引导:
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要围绕图片的主题;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
示范。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2)在故事教学活动中,选择故事时要考虑为主题服务,更要考虑故事的文学性,中班幼儿在喜欢动物为故事角色的同时,他们会更多地喜欢故事中的角色行为夸张的情节。因此,文学表现上应多一点形容词、动作词、重叠句、比喻句等。
(3)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对诗歌的学习极为喜欢。小班以儿歌为主,中班让幼儿学习诗歌为主,因为诗歌文学性比较强,儿诗的语句长短不一、语言优美、情感含蓄,有的诗还有情节性,即使篇幅偏长,也易背诵。
4、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从而有效培养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班级的幼儿在语言方面较为不足,表现在:同伴间缺少交流,上课多数幼儿不愿上来发言、不敢大方地面对集体发言,讲述时不完整等。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要做的就是首先让孩子想说,有说的欲望,孩子才会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意思大胆地说出来,有了交流,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就多了,语言也就在这种自然的交流、沟通里得到了发展。
(1)让孩子想说。依据班级幼儿好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办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贴红点、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也积极上台发言;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进行个别交谈,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从能站出来——能和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独立说——大声地说,最后大方地与人交谈。
(2)让孩子敢说。其实有些孩子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们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开展“开心小主持”、“餐前播报”、“故事大王”、“自由交谈”等活动,让幼儿学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学通过自己的表现及说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表达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3)让孩子会说。在孩子想说、敢说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说好话,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的生动、贴切些。怎样去引导呢?通过实证研究,以下做法效果明显:
报餐名活动:每到取餐点前一刻钟,推选一名幼儿当“小小报餐员”,“小小报餐员”会非常自豪的给全班小朋友介绍餐点、饭菜名称及颜色、形态,并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不挑食、不要浪费等。经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现在就连胆小、性格内向的幼儿都能报餐名。
游戏活动: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深受幼儿的喜爱。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幼儿语言表达的训练。比如幼儿在玩“娃娃家”、“医院”等游戏时,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活动。
在相互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其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互相渗透各个领域的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联想感觉到了什么?然后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绘画的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幼儿语言表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发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并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掌握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学习环境,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积累经验,学会交流与表达,多渠道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年“以校为本”小课题《有效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 【发布时间】2021/11/5 19:54:50
- 【点击频次】321